央視網消息:潛深海、下深潭、鑽礦井、上高原,祖國哪需要,他就出現在哪。
在深海險淵中淬煉過硬本領,在生死考驗中踐行為民誓言。14年來,張恒銀將全部身心沉到看不見陽光的世界裏,把生命和深潛緊緊聯絡在一起。
險情
2015年6月,“東方之星”客輪失事救援現場。
張恒銀找到現場指揮,請求第一個下水,“大不了以命換命”。
此時,天上下著雨,江水渾濁湍急,張恒銀躍入水下難以找到受力點,被水流直接衝向船尾。
而在這個過程中,他的供氣軟管突遭水下絞纏險情。順著被纏的反方向,張恒銀一點一點地掙脫絞纏。
在巨大的危險中成功處置特情後,他顧不上休整,在翻扣的輪船裏打碎艙室玻璃進入客艙,繼續探摸。
整整74分鐘,張恒銀完成了這次(遇難者遺體)打撈。
“極限環境,需要向死而生的勇士。”每當有人問他會不會因為恐懼而想退縮時,總能聽到這樣的回答。
紀錄
2012年11月,青藏高原,豌豆湖失蹤地質勘查員搜索現場。
海拔4862米,氧氣稀薄。豌豆湖早已冰封,一片冷寂。
撲通一聲,張恒銀第一個破冰下水潛入湖底。在高原極限環境作業,張恒銀頭痛劇烈,喘不上氣,有一種生不如死的感覺……
很快,在圖像聲納的協助下,張恒銀找到了失蹤者遺體。緊接著,冰面人員採取定點破冰的方式,將遺體從冰層下撈起。
“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疲憊不堪的張恒銀和他的戰友們創造了高海拔世界潛水救援紀錄。
極限
一開始,不少人覺得人高馬大、家境殷實的張恒銀不適合從事潛水作業,建議他調整專業,但倔強的張恒銀沒有放棄潛遊大洋的夢想。
為了練就過硬的潛水技術,張恒銀每天背負上百斤的潛水裝具訓練,每一個動作都要練習上百遍,最終以優異成績通過了潛水專業資格考核。分到潛水隊後,他僅用半年時間就精通了別人需要兩年才能掌握的不同水域潛水、水下電焊等技能。
300米,是大多數作戰潛艇所能耐受的極限深度。
330米,是張恒銀創下的飽和潛水全國紀錄。
作為擔負潛艇救援使命的潛水員,張恒銀從來就把海底視作自己的戰場。
2015年,南海,大深度飽和潛水試驗在這裡展開。
30多個大氣壓、330米的下潛深度,整個潛水過程外界無法干預。任何一個故障,或是潛水員的失誤,都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從報名到選拔,張恒銀都是最積極的那一個。“我知道有很大風險,但怕死別當潛水兵啊!”張恒銀是這麼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在加壓過程中,艙內儀錶壓力值不斷上升,張恒銀的呼吸慢慢變得困難。平時在陸地上可以輕鬆完成的動作,在這裡都屬於高難度動作;平時輕鬆一步就能跨過去的艙門,這時成了艱難的“旅程”:抬腿、伸腿、邁腿,每一項分解動作都要消耗大量體能。
當加壓表指向了300米,也就是試驗計劃加壓的最大深度。張恒銀站起來激動地舉起右手,對著攝像頭成敬禮姿勢向艙外人員致意。接下來是最關鍵、最驚心的巡潛作業環節,儘管他穿著新式的熱水潛水服,但仍然無法抵禦海底低溫,體能消耗特別快,呼吸阻力增大,水底暗流很大,很難保持身體平衡。
即使如此,張恒銀憑著過硬的本領和驚人的毅力,順利完成所有規定動作,還堅持觸摸到了海底。這一“摸”,就是新的國家紀錄。
心聲
“誰都不願意直面生死,但有些事情總得有人去做。恐懼感再強烈,也抵不過身上所擔負的責任。很多時候,我希望永遠不要出任務,因為每次救援都代表著有事故發生。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隨時準備上戰場,不管生死,帶戰友回家!”(素材來源:軍事報道 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