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東:在“迷彩底色”上繪出無悔人生

軍人風采 來源:央視網 2018-12-28 第910期 A-A+

1

央視網消息:52歲的育種專家周曉東,會為自己發明的每種新農作物取一個好聽的名字,每天,他都會去地裏看看蔬菜和水稻的長勢,然後露出滿足的微笑。

退役28年來,周曉東潛心研究春小麥、水稻育種的跨緯度種植,跨越18萬公里,收集整理了3萬多份水稻、小麥種質資源,解決了春小麥抗倒伏的世界難題,並取得再生稻、北稻南移等突破性成果,累計為國家增産糧食10億公斤。

一段忘年之交

年輕時,周曉東因一首《我愛祖國的藍天》,萌發了當飛行員的想法。

1987年11月,21歲的他如願被分配到空軍某部,但卻沒能跟飛機扯上半點關係,“指導員直接讓我回東北,去北大荒種田。”

夢想著祖國的藍天,現實卻給了他一片大地,周曉東時常對著麥田陷入失落。

1988年的一則消息,讓周曉東的想法發生了改變。當時周曉東所在的農場接到指令:著名軍旅詞作家閻肅要來北大荒體驗生活。農場領導知道周曉東是高中生,“算是個文化人”,便讓他負責帶著閻肅在北大荒采風。沒幾天周曉東和閻肅便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周曉東也和閻肅説出了自己不願意當生産兵想法。

閻老樂呵呵地對他説:“飛機要有人開,飛行員要吃飯,種地和開飛機一樣重要!我也種過地,你喜歡的那首《我愛祖國的藍天》,就是那時候在菜地裏寫出來的。”“鋤頭也是武器,你腳下的每一壟地可都連著北京,連著黨中央呢。”

幾句話像在周曉東心裏打開了幾扇窗,他開始感受到手上這把鋤頭的含金量。之後的每一天,他都在農場廣播播放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聲中醒來,再也沒有覺得種地苦、種地累。

那一年,周曉東被評為“生産能手”,並榮立了三等功。

登上《新聞聯播》

1990年,周曉東退伍了。回到家鄉遼寧瀋陽後,面對人口不斷增加,土地持續減少的現狀,周曉東選擇了“繼續種地”。他到內蒙古承包了5000畝土地,開始種小麥。因為選種了優質小麥,第一年畝産就達到了800斤,比當地的畝産增加了一倍多。

掙得第一桶金後,周曉東意識到種子的重要性。除了擴大種植面積,他開始迷上了小麥育種。

春天,他在試驗田裏記錄試驗數據。夏天,他帶著草帽拿起鐮刀和專家一起給自己的小麥品種測産。秋天,為了提高育種速度,他背起行囊到海南、雲南、四川等地進行南繁加代。冬天,北方萬物休眠的時候,恰是他忙於和國內外育種專家交流的季節。

一千多個日日夜夜,他做了上百次的實驗,最終發現了幾株特殊的矮稈小麥。在此基礎上選育出了新一代的“鐵稈小麥”。   2005年7、8月間是小麥收穫的季節,東北春小麥主産區黑龍江省克山縣遭遇了歷史罕見的強降雨,全縣小麥倒伏面積達90%以上。但他在黑龍江省農科院克山分院的試驗田裏和在解放軍瀋陽軍區克山農場種植的150畝小麥卻一株不倒,成為北大荒的一道風景,登上了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

1

“海上擁軍110”

周曉東的愛人在海軍服役,常和他講起南海島礁守島官兵缺少淡水和新鮮蔬菜的困難。

為支持部隊建設,讓妻子安心服役,周曉東將家搬到三亞,利用專長解決官兵們的難題。2014年,他研發成功了新一代的海水淡化機,將島上的淡化水成本降低到3.5元/噸,水質達到國家一類飲用水的標準。他本人卻在為駐島官兵安裝設備返航時,身受重傷。

南海島礁上的蔬菜生長條件惡劣,瓜果類蔬菜長勢不好,只能種葉菜,産量也不高。周曉東在三亞自己的試驗地裏養豬、養雞、養鴨、育苗、種菜,蔬菜成熟後用漁船送到島上。這些年累計為西沙島礁免費送去新鮮蔬菜12萬多斤,豬肉1萬多斤,雞蛋1萬多斤。為了實現島上蔬菜、水果自給自足,他讓漁船出海時每次必須給島上帶1立方米的土壤,累計送去土壤200立方米,並親自登島指導官兵種菜。

現在,西沙島礁瓜菜能夠正常生長,島上還可以産西瓜、香瓜,黑色旱稻也在島上成功種植。

為方便給官兵送菜,周曉東自費租了兩艘漁船,只要島上官兵有需求,他們全力服務,被守島官兵們親切地稱為“海上擁軍110” 。

短暫的軍旅生涯讓周曉東的人生變得不同,也讓他對育種有著更深的理解。五十而知天命,如今的周曉東,每天開著電動車穿梭于田間地頭,他説:“我掙多少錢無所謂,關鍵是中國人一定要端穩自己的飯碗。”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