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潔夫:讓生命在陽光下延續 彰顯大國文化自信

行業先鋒 來源:央視網 2018-12-27 第909期 A-A+

央視網消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決不是影響器官捐獻事業的桎梏,諸如慈悲救世、大愛奉獻這些體現人性光輝的傳統美德,正是推動這份事業蓬勃發展的精神源泉。”黃潔夫很多場合都在陳述這個觀點,“必須建立一個完善的機制體制,才是器官移植事業改革的關鍵”。

2018年,在第27屆世界衛生大會期間,WHO按中國的提議,成立了世界衛生組織器官移植特別工作委員會,黃潔夫被選為委員,同時WHO擬聘他為世衛組織移植高級顧問。作為醫生、官員、中國器官移植事業的改革者,黃潔夫獲得了各方支持和讚譽,被視為中國器官移植改革的象徵,在國際器官移植界得到高度認可。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關係患者健康和生命挽救,關係生命價值和尊嚴,關係社會公平正義,體現著人性的光輝。

一次回應

上世紀80年,黃潔夫獲得中山醫科大學外科學碩士學位後,赴澳大利亞悉尼大學醫學院外科做博士後研究,3年半的時間,他成為澳洲國立肝臟移植中心外科醫師。而且,在澳大利亞,他親身經歷了器官移植的全過程,當黃潔夫回到國內,在臨床一線工作的時候,進一步了解了中國的器官移植與世界上先進國家的差距。

2005年,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的衛生高層會議在菲律賓馬尼拉召開,在那次會議上,面對西方國家代表的攻擊和質疑,黃潔夫坦承中國使用死囚器官作為移植主要來源的事實,這是中國首次就這一問題向國際社會正面回應,也是首次表明了中國將推進移植事業改革的決心。

承認是轉變的開始,2006年,衛生部出臺了監管移植醫療服務的法規,併發表了著名的“廣州宣言”,向世界表明了我國移植界改革的決心。

2007年5月,國務院頒布了《人體器官移植條例》,使中國人體器官移植工作開始走向法制化軌道。改革首先從醫院開始,通過嚴格的技術準入規定,衛生部將原來的600多家有器官移植資質的醫院減少至163家。很多人打電話給黃潔夫,也有很多人去醫院找他,其中不乏官位比他要大的,可是他堅持一條“小道理服從大道理”,那就是--必須服從改革的最高目的。

2007年出臺的《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對不規範的移植加強了監管,2010年,刑法修正案增加了“器官買賣罪”,打擊器官買賣的罪行。在對器官移植進行頂層設計的同時,身兼衛生部副部長和肝膽外科醫生雙重身份的黃潔夫不僅自己簽訂了遺體器官捐獻志願書,還成為了鼓勵公民自願捐獻器官的“形象代言人”。

一張照片

在世界衛生組織的網站上,一張代表中國公民器官捐獻的照片十分醒目:手術室中,一排身著手術服的醫生站成一排向“白衣天使”吳華靜鞠躬默哀。站在中間的醫者就是黃潔夫。

2012年11月9日,就讀于韶關學院醫學院17歲的實習護士吳華靜,騎自行車參加一個朋友的婚禮,途中因車禍導致腦死亡,家屬同意將其器官進行捐獻。正在廣州開會的黃潔夫得知此事,連夜趕往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親自主刀將捐獻器官移植到受體體內。

吳華靜的父母當時非常痛苦,因為夫妻倆根本沒有想到自己的女兒會死。她媽媽説,晚上夢到女兒告訴她,一定要實現她的願望--把器官捐獻出去,救病人。於是夫妻倆完成了吳華靜出事前心願。

黃潔夫説,當時之所以向吳華靜遺體默哀,是想表達一種態度--敬畏生命。同時表達對捐獻者的崇敬,沒有吳華靜的器官捐獻,就是沒有後面3-5個生命重獲希望。同時也要感謝捐獻者,正因為他們讓器官移植事業在我國成為一種陽光的事業。

2014年12月3日,在昆明召開的中國OPO聯盟研討會上,黃潔夫正式宣佈,從2015年1月1日起,中國將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作為移植供體來源,公民逝世後自願器官捐獻將成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這一發言迅速引發外界極大關注。

一封信

兩年後的2017年,一封信,讓黃潔夫既驚又喜。

2017年6月28日,黃潔夫收到了世界衛生組織 (WHO) 、梵蒂岡教皇科學院 (PAS) 、國際移植協會 (TTS) 和伊斯坦布爾宣言監管組織 (DICG) 等聯合寄來的一封信,信中稱,感謝黃潔夫為器官移植崇高事業做出的重大奉獻以及他作為中國器官移植改革的領導者起到的卓越作用。非常讚賞黃潔夫領導中國器官移植界, 根據中國國情建立了一個符合世界倫理規範的器官捐獻和移植體系。

這封信表達了對黃潔夫的感謝,更是對中國政府的褒揚。中國器官捐獻和移植的改革經過10多年來的艱苦探索, 總結起來是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心及指導下, 為人民群眾提供高質量的器官移植醫療服務的模式, 即“中國模式”。

2017年2月7日, 黃潔夫在梵蒂岡舉行的“反對器官販賣全球峰會”上首次提出了器官捐獻和移植管理的“中國模式”。中國政府一直以來高度重視器官捐獻和移植工作, 自2007年開始通過頒布《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陸續制定一系列器官捐獻相關政策、法規, 成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 健全工作機制, 推動器官捐獻和移植工作依法規範開展;此外, 中國嚴格遵循國際上公認的倫理學原則, 結合中國實際國情推動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 成功實現器官來源的轉型, 確保器官公正分配和可溯源性, 充分保障器官捐獻者和受者的權利, 走出了一條既體現國際慣例、又結合中國具體國情的器官捐獻和移植道路, 初步建立起一個公開透明、科學公正、遵循倫理、符合國情和傳統文化的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工作體系。

2015年我國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為2766例,2016年達4080例,2017年達5146例,年均增長速度超過20%,捐獻量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每百萬人口年捐獻率從2010年的0.03上升至2017年的3.72。今年前九個月,已完成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4617余例,與去年同期相比,捐獻例數提升23%,今年預計超過6000例捐獻。在器官移植方面,86%的器官來源於公民逝世後捐獻,14%來源於親屬間活體捐獻,手術量居世界第二。 器官捐獻與移植的“中國模式”為世界讚譽,也為世界移植事業貢獻出中國智慧,注入發展的動力。

“中國正大光明地站在世界的舞台中央,很快就會引領世界。”黃潔夫説。(文/張恪忞)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