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指導嫁接
央視網消息:肖深根至今仍清楚地記得,第一次給湖南湘西自治州鳳凰縣雄龍村村民集中培訓時的開場白:“我們今天是來認親戚的,即使這個服務項目結束,科技助力當地産業對我們來説仍是一輩子的事。”
為了這句承諾,身為湖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的他,帶領團隊深入扶貧一線,開展針對貧困戶的技術培訓、田間指導,傾心幫助貧困地區對接、發展扶貧産業,在助力當地百姓脫貧致富的同時,獲得大量寶貴的科技扶貧經驗和一線教學素材。
結緣“科技扶貧”
2016年6月,有著多年産業科技幫扶經驗的肖深根成為湖南省首批10個對口貧困村之一鳳凰縣山江鎮雄龍村的省級科技助力專家組組長,實地走訪貧困村、貧困戶時,他被當地的貧困現狀怔住了。
他深深感受到産業扶貧對貧困村、貧困戶脫貧致富的重要作用。但之前駐村幫扶工作並沒有配備專門的産業科技專家,産業幫扶技術指導大都是臨時性、後補性的,碎片化嚴重。産業扶貧的發展迫切需要事先的、系統的、長期的、穩定的科技指導。
入戶贈送試栽新品種
“第一次在雄龍村集中培訓時,很多住得遠的村民頂著烈日步行好幾裏路來到村部聽課,由於絕大多數村民都是苗族,而且屬於深苗區,他們不一定能完全聽得懂我們講的專業知識,但看到一雙雙求知若渴的眼睛,看到因教室位置有限,村民站在窗外伸長脖子旁聽的情景,作為一個農業産業領域的教育科技工作者,我深深感到把科技成果送到貧困地區、把科學技術傳授給貧困村民應該是我接下來最值得做的事情。”
在肖深根的辦公室裏,有一份科技扶貧工作臺賬,裏面是肖深根和專家組的幫扶記錄。兩年多來,肖深根分別以省科技助力專家、省科技特派員、省三區人才、省萬名工程專家等身份,在鳳凰縣雄龍村、勝花村、竹山村等10多個貧困村及諸多農業企業進行産業科技幫扶,每年科技幫扶時間超過50天,培訓新型農民與貧困戶2000余人次。
扶貧先扶志
“講技術指導,我更願意在田間現場示範操作。培訓會上我更多地給鄉親們講市場,講如何當一個受企業歡迎的農業産業工人。扶貧先扶志,對産業扶貧來説,這是更根本更長遠的規劃。”肖深根説。
初與村民們接觸時,肖深根和專家組也曾受到過村民的質疑:他們不是搞科研的嗎,真能幫我們解決實際問題,真能帶著我們脫貧致富?肖深根用實實在在的行動作了回答。
現場示範指導櫻桃番茄育苗
2018年7月19-22日,肖深根帶領18人博士團,在鳳凰縣進行了為期4天的科技培訓。在竹山村走訪結對幫扶貧困戶時,遇到了一個非建檔立卡村民,他種植了一片彈珠子苗木,希望肖深根能給他推薦一個懂嫁接技術的專家。
“不用推薦,我現場給你示範如何嫁接!”
冒著酷暑,肖深根現場給村民示範了切接、劈接、T形芽接、嵌芽接4種嫁接方法,並告訴他怎麼提高嫁接成活率。“專家們不只會坐在實驗室和課堂上,還能解決田地裏的真問題。”在場的村民們都心服口服。
初見龍先茂時,肖深根最大的感受是“心酸”。56歲的龍先茂,是家中唯一勞力,家中共有七口人:78歲的老母親常年多病;5個弟弟妹妹中3個殘疾,智障,另外2個弟弟外出打工10年未取得任何聯絡。房子破舊得幾乎沒法住人。
在專家組的幫扶下,龍先茂成為貧困戶中結對培養的5名科技示範戶之一,加入了村裏的合作社,人均年收入從兩年前的1804.5元達到3328.8元。
介紹情況時,肖深根語氣中滿是欣慰。
村民站在走廊上聽課
産業鋪就“扶貧路”
“只教村民如何種,雖然工作簡單,但不能適應新的形勢。産業扶貧必須引進産業龍頭企業和商業資本,抓住‘種什麼’‘如何賣’兩個關鍵,走市場化培育特色長效産業的路子。”
麻陽苗族自治縣譚家寨鎮楠木橋村原本以發展水果為主,沒有任何蔬菜産業,每到水果集中上市時,常常遭遇即便低價也很難銷售的尷尬境況。肖深根通過引進一家龍頭企業,採用“定品種、定面積、定價格、定標準”“四定”的訂單農業生産模式,打出地方特色高山綠色蔬菜品牌,發展特色荷蘭豆、櫻桃番茄、紅菜薹等。
楠木橋村的蔬菜産業從無到有,從開始的不看好,到老百姓自發主動要求加入,目前已發展到500畝規模,櫻桃番茄畝産值可達1.2萬元以上,每畝收益可達5000元以上。
銷路打開了,當地百姓的種植水平和對農産品高品質標準的認識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楠木橋村目前已成為這家龍頭企業的穩定的、長期的、高品質高山蔬菜供應基地,還計劃採用連村聯創的模式擴大生産規模,基地現代育苗溫室和産地加工冷鏈配送中心主體工程也已初步建成。
肖深根和專家組在“如何種”的問題上也下足了功夫。“雄龍村玉竹曾經難以防治的根腐病,如今已得到很好控制。我們將發病玉竹取樣帶回湖南農業大學實驗室進行分析診斷,然後從種莖優選和運輸、地塊選擇、播種到田間管理,一路生物綜合防治到位。”肖深根説。
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肖深根用行動訴説著一個科技産業扶貧工作者的“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