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澤駿:守望極光的人

行業先鋒 來源:央視網 2018-10-19 第864期 A-A+

胡澤駿(左一)在南極中山站與家人通話

胡澤駿(左一)在南極中山站與家人視頻通話

 央視網消息:在地球南北兩極附近地區有一種神秘的自然現象,夜間,天空常會出現燦爛美麗的光輝。它輕盈地飄蕩,忽暗忽明,發出綺麗無比的光芒,在蒼穹之中交相輝映,美輪美奐。這就是極光。

在平常人眼中,極光是大自然送給人類的視覺盛宴,科學工作者卻用它讀出宇宙的萬千光華。

目前我國專門從事空間物理學研究的科研人員約有1000人,專門從事極光研究的科研人員僅有十幾人。胡澤駿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終年無休的激光觀測者

“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 2001年,胡澤駿考入武漢大學空間物理專業讀碩士研究生時,便堅定了投身極地的信念。2002年,他主動申請到極地中心實習,從碩士到博士,再到博士後,2009年入職時,他在極地中心已工作生活7個年頭,被調侃為極地中心新員工中的“最老員工”。

從那時開始,他幾乎每個晚上都在辦公室加班到深夜,一頭鑽進數據堆,興奮地演算一個個數據,常常工作到忘記了時間。極地中心考勤記錄上,胡澤駿經常是淩晨1點才離開辦公室。

極光研究者,就像是苦行僧。在接手南極中山站、北極黃河站以及位於冰島的中國冰島聯合觀測站的極光綜合觀測系統運行維護工作後,他常年往返于各臺站之間。在南極中山站,從3月份起便逐漸進入漫長的冬季,並要經歷大約56天的極夜,每天僅有大約2個小時的時間能有一絲光亮。對普通人來説,長期見不到陽光就會感到壓抑,而對於科學工作者來説,此時卻是觀測極光的最好時間。比起其它任務的考察隊員,極光觀測者往往更辛苦。

極光觀測數據量特別大,目前還不能靠網絡通訊及時回傳,數據是由觀測人員每年一次帶回國內。極地環境惡劣,大風、低溫、冰雪,時刻考驗著觀測設備的性能,要保證365天如一日正常運行,著實不是一件易事。除了自己的活兒,胡澤駿還主動承擔起實驗室的大量日常工作。譬如整理觀測數據,這是個海量工作,耗時費力不容易出成果。胡澤駿不厭其煩地將多年極地觀測得來的極光數據逐一梳理,建立數據庫,方便大家查閱與共享。

極地之上的纍纍碩果

8赴中國北極黃河站執行科學考察任務,是黃河站首批越冬隊員;參加中國第30次南極考察,擔任南極中山站副站長執行越冬科考任務;擔任北極黃河站和中國冰島聯合觀測站極光觀測系統的建設任務;參與極地十五能力建設項目、空間子午工程建設項目、南極內陸站建設項目和泰山站建設項目……這是胡澤駿在十幾年的工作中,交出的成績單。

最久的一次,胡澤駿在南極中山站一待就是14個月。16年的仰望蒼穹,收穫的不僅有美麗極光、浩瀚星河、璀璨群星,更有沉甸甸的科研成果。

在極光的概要分佈、源區特徵、南北極對比、極光橢圓預報模型等多方面,胡澤駿的科研成果顯著。他主持的有重點研發項目課題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作為核心骨幹參與了多項重點基金項目、國家“863”計劃課題。他還與中科院空間中心、武漢大學、山東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合作,開展用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開展極光分類研究的探索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並與武漢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聯合培養5名研究生。

極光研究對觀測的依賴性很強,在他和團隊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極地考察已經在南極中山站、北極黃河站、北極朗依爾站和中國冰島聯合觀測站安裝了10多套極光觀測設備,南極泰山站和南極新站的極光觀測系統也在籌建中。

以工匠之心,堅守科研初心。每天生活在數據中的胡澤駿,耐得住寂寞,也撐得起理想。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