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秉恒:“小人物”一樣能築夢未來

行業先鋒 來源:央視網 2018-6-23 第753期 A-A+

央視網消息:打印人體心臟、骨骼,這些原本只存在科幻電影中的場景也許在不久的未來將變成現實。作為科技界的“當紅明星”,3D打印已遍及航空航天、醫療、食品、服裝、玩具等各個領域,在拓展自身領地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對製造業的觀念。

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盧秉恒是我國3D打印領域最早的研究者之一、也是我國3D打印領域的領軍人物。

1

1992年,盧秉恒赴美作高級訪問學者。在一次參觀汽車模具企業時,他首次看到快速成型技術在汽車製造業中的應用,他敏銳地意識到這一技術的先進性。他響亮地提出,中國完全有能力自主開發這種機器。當時,美國也只在6年前才做出第一台樣機。

1993年歸國,已年近半百的他,立刻轉換自己多年的研究方向,帶著博士生們在簡陋的實驗室開始了對快速成型製造這一完全陌生領域的艱苦研發歷程。經調研後,他把團隊的研究重點調整到了SLA技術(光固化快速成型)上。面對國外技術壁壘和國內資金缺乏的困難,他另辟蹊徑,開發出具有國際首創的紫外光快速成型機以及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機、光、電一體化快速製造設備和專用材料,形成了一套國內領先的産品快速開發系統,把快速成型機的國産率提升到了80%-90%,極大推動了我國製造業的發展進步。

當時,科研資金是攻關的攔路虎。盧秉恒大致算了一下,沒有100萬元是不行的。盧秉恒出國前有六七萬元科研經費的剩餘,後來又找學校支持了2萬元。盧秉恒帶著博士生自己開發軟體、研發設備,除了買到的一些機械零配件,其它像動態聚焦鏡、聚光鏡、材料等,幾乎都是他們自己動手做出來的。機器上的激光器要3萬美元,他們買不起,就聯合兄弟院校花了3萬元人民幣試製了一台紫外光激光器。實驗用的特殊材料,國外進口價要每公斤2000元,而做一次實驗起碼要30公斤,國內材料又不成熟。盧秉恒找到化工學院,共同開發出光敏樹脂,每公斤成本只要100元。至於開機床自己做試件,更是經常的事。曾經有工人看到盧秉恒做的試件,驚嘆説這水平絕對達到了五級工。

6

盧秉恒院士説,3D打印正在走向材料的形狀和結構隨時間變化、智慧材料與結構的主動調控技術,未來可能是高性能合金構建的增材製造,複合材料與複合結構3D打印,智慧材料主動調控、具有生長性和生物活性的生物3D打印技術方面發展;在材料方面,從數值到金屬材料、到陶瓷材料、到生物活性材料;在産業方面,從重視裝備到各領域的應用以及尖端科技帶來的顛覆性的變化。

從寂寂無名到名聲大噪,3D打印在國內的發展,令熟悉的人不由得向盧秉恒豎起大拇指:有遠見、看得準!

盧秉恒院士年過七旬,心臟放了五個支架,依然奮戰在科研的第一線,不是在實驗室,就是在出差的路上,他的工作節奏和強度一般小夥子都跟不上。“上大學時,讀《馬克思的青年時代》,裏面引用了但丁的一句詩:‘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説吧。’我很喜歡,便把它當做自己一生的座右銘,激勵自己做新的事,做大家沒做過的事。”盧秉恒説,而之所以都能做成,則與他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和起步早密切相關。

他勉勵青年學子,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平凡的事情,要耐得住寂寞,有執著和韌勁,就能成為平凡崗位上的不平凡者。在開啟偉大征程的新時代,廣大青年學子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立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勇於擔當、敢於作為,用汗水和激情譜寫奮鬥的青春。(資料來源:央視新聞、中國教育報)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