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為中國戰機披上“隱身衣”

行業先鋒 來源:央視網 2018-6-20 第750期 A-A+

 

央視網消息:李天,正如他的名字,為捍衛祖國的藍天奮鬥了一生。從風華正茂到耄耋之年,一路披荊斬棘,一路開拓創新,他點燃了智慧的“火花”,用執著的追求和奮鬥照亮了戰機騰飛的航程。
  隱身威龍,艦載飛鯊,新戰機每次亮相高飛,都會讓人激動和振奮,但很少有人知道,我國對這些先進技術的跟蹤和研究,早在三十多年前就開始了,當時的&&人之一,就是李天。
  李天是我國著名飛機氣動力專家、戰機隱身專業領域的開創者、氣動隱身一體化設計的奠基人、殲-8系列飛機和殲-11飛機氣動力專業總師。1963年,他從清華大學畢業分配到601研究所,先後參加和負責殲8和殲11系列等主力戰機的空氣動力設計,成果背後,李天感受更多的卻是差距,從八十年代開始,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礎理論和技術預研上。
  在行業內,大家都知道搞型號最有成就感,而搞預研,出成果慢,技術風險大,李天主持的光是隱身氣動佈局預研,二十多年間模型方案就有二十多套,資料堆滿一個房間,這些研究,有的因為工業水平的歷史局限而未能成功,也有的因為工作需要,型號任務最終由其他同志負責,對這些,李天常説,如果真熱愛這個事業,就得坐得住冷板凳。
0

對於搞預研,有人覺得是遙遙無期的事,搞清楚大概就行了,但李天堅持對每一個數據不但要弄準,還要弄懂。在我國最早建設的高速風洞裏,氣溫特別高,像一個桑拿房,風洞裏的同事們勸李天在外面指導。“大家能進去,我也一樣,試驗最重要。”視事業如生命的李天,硬是和年輕人一起走進風洞實驗。從50後到90後,李天曾經帶領幾代年輕人,不知多少次在這個直徑只有0.6米的洞口鑽進鑽出。一直到七十多歲,已經評上院士,他仍然堅持到風洞現場做實驗。
  從“七五”規劃開始,李天連續多年擔任課題組負責人。“他的字典裏沒有‘畏難’二字。”與李天一起工作多年的該研究所所長劉志敏,對他是這樣的評價。
  ——在某型號飛機氣動外形的設計工作中,李天帶領團隊探索出“從風洞數據修正到飛行數值的相關性方法”,解決了一系列技術難題。
  ——某型飛機改型設計後,由於外挂武器增加,飛機重量、重心發生變化,影響起降性能。李天提出了一種新的設想,經過分析對比、試飛驗證,有效改善了起降性能。
  ——某型飛機在使用時出現問題,以李天為組長的攻關組馬上成立,並進行艱苦攻關。最終,他們提出了最優的解決方案,後經試飛驗證,飛機性能達到設計指標。
  ……
  早期戰機的隱身技術,多是採用外形隱身和隱身材料,以降低可探測性,減少對雷達波的反射和紅外輻射。
  上世紀80年代,美國的隱身戰機投入使用。發展隱身技術隨之提上日程,後來這項研究工作落到了航空工業集團某研究所,李天義不容辭地擔負起這項任務,帶領幾十名專家組成的團隊,開始了一段“馬拉松式”的攻關之旅。
0

現代戰機研製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從論證設計、立項研製到定型服役,每一步都充滿著艱辛與挑戰。李天帶領團隊成員一邊從頭開始進行基礎理論研究,集合眾智不斷優化設計軟體,為新一代飛機設計打牢基礎;一邊緊盯國外相關領域前沿技術發展趨勢,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題,最終探索出符合未來作戰需求、綜合性能優異的飛機佈局方案。
  一個個創新的設計方法、一條條迥異的思路方案、一項項攻克的技術關鍵,化為工程研製的強大推力,拉近了我國與世界飛機設計研製的距離。在先進氣動佈局、隱身技術、飛機總體綜合設計技術、艦載機特殊技術、推力矢量等領域,中國換來了令世界驚嘆的航空奇跡。
  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裏,醫生從治療考慮,囑咐家人要多陪他説話,激發身體活力,但沒想到,唯一能吸引他興趣的話題還是工作。就這樣,李天一直工作到最後,他留下的,除了豐厚的科研積累,更是一種精神的激勵和傳揚。
  李天院士用他的一生,為浩瀚藍天,為祖國書寫了航空報國的壯美篇章。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