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大國工匠篇】 “跨界”復蘇失傳百年工藝 藺濤:堅守讓古硯煥發新生

大國工匠 來源:央視網 A-A+

編前語:“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開展,中央新聞網站、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共同參與。活動旨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通過採訪報道基層工匠典型,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網全社會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央視網消息(記者 田宏):“難,是真的難啊!”藺濤向記者講述“絳州澄泥硯”的前世今生,説得最多的是“難”。

藺濤細心檢查每一方“絳州澄泥硯”尹文卓 攝

藺濤細心檢查每一方“絳州澄泥硯”尹文卓 攝

在如今眾多傳統手工藝都處於瀕臨消失的今天,藺濤與父親藺永茂卻沉下心來,挖掘、研製、恢復失傳300多年的民間手工藝品“絳州澄泥硯”。2008年“澄泥硯製作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填補了我國沒有澄泥硯的空白。

“武士愛劍 文人愛硯”,硯臺作為文房四寶,自古以來受到文人墨客的喜愛。清代乾隆皇帝極愛澄泥硯,讚其“扶如石、銜如玉、呵可生津”。絳州澄泥硯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多年來,藺濤帶領團隊獨具匠心創作多種類型、不同系列的“絳州澄泥硯”,賦予其符合時代發展的文化內涵,激發了其新的生命活力。

難在從零開始 復蘇失傳百年工藝

絳州澄泥硯工藝孕于漢,興于唐,盛于宋,明代則達到爐火純青高度,躋身中國四大名硯。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到清代時其製作工藝就已失傳。

研究澄泥硯工藝,可以説,藺濤完全是受到了父親的影響。父親藺永茂在任新絳縣博物館館長期間,從館藏史料整理過程中,萌生了恢復絳州澄泥硯傳統製作工藝的想法。這時的藺濤從師範畢業後在縣城當美術教師,專業對口,本想一展所長。在父親的勸説下,父子二人攜手攻堅克難開啟了復原澄泥硯工藝塵封的大門。

藺濤認真工作中 尹文卓攝

藺濤認真工作中 尹文卓攝

為何藺濤總説“難”?因為一切都是從“零”開始,無資金、無詳細的資料、無樣品,同時也沒有任何的制硯經驗。空有一腔熱血是不能解決現實問題的。於是他們千方百計蒐集圖片、查書籍、查資料,哪怕是只言片語也一一抄錄下來,反復推敲、試驗每一個環節。

為了便於研究,他不得已離開縣城,放棄優越的工作環境,回到村裏當了一名美術老師。白天上課教學,晚上利用業餘的時間鑽研實驗。十余個春夏秋冬,藺濤和父親都始終堅持一種信念,要讓失傳百年技藝的澄泥硯重現世間。

為此,他們博覽群書,廣泛涉獵外圍知識,融物理、化學、雕塑、文學、書法、繪畫于一體。從設計、配方、雕塑、燒制等每一道工序,父子二人都是親自實踐。

無數次的失敗,沒有頭緒,找不到原因,甚至於迷茫。連領路人父親都曾動搖過,説不行就算了。可想當時面臨的困難有多大。藺濤卻説:“堅守而不只是堅持,陣地上哪怕就我一個人,我也要堅守下去,一定要做出來。”。

本著如此堅毅的信念,終於在1991年,父子倆終於研究出三塊成品。儘管當時只有三塊,但卻凝聚著藺氏父子兩代人的汗水與心血。通過進一步的完善,終於得到了專家的肯定。1994年,他們的硯品獲得中國名硯博覽會金獎,斷代三百年的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絳州澄泥硯”重新問世。

經過長期的努力,藺濤的硯作六次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手工藝品徽章”,並被該組織永久收藏,為中國大陸唯一連獲此項殊榮的藝術家,成為中國的驕傲。

第一併不是頂峰 唯匠心傳承技藝

瑰寶得以復蘇,這只是“絳州澄泥硯”的開始。與中國四大歷史名硯中的其他三大硯不同,端硯、歙硯、洮硯均為石製品,唯有絳州澄泥硯屬於陶製品但又高於陶製品。

藺濤的“難”關並沒有闖完。澄泥硯所有的工序係純手工製作,一方澄泥硯它的厚度是普通陶瓷産品的5倍到10倍,生産過程中要經歷兩次變形。燒制難度大,且製作週期長達十個月之久。因受天氣、溫度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目前澄泥硯的成品率僅有30%。越是形狀規規矩矩的正方形、長方形或是坯子越厚、造型越大的硯品越是難度高,成品率低。

藺濤看著廢棄的硯臺 尹文卓攝

藺濤看著廢棄的硯臺 尹文卓攝

儘管如此,藺濤依然以高標準高質量嚴要求來生産絳州澄泥硯,有絲毫的瑕疵,他都堅決淘汰並毀掉。也有人建議説這麼多精雕細刻的硯臺當廢品太可惜了,不如後期修改再利用,但藺濤卻婉言拒絕了。他説:“澄泥硯就是要完美。”可見由他製作出來的的硯臺可謂是一硯一匠心啊。

力求精益求精,30年來,藺濤並沒有止步于澄泥硯工藝的成功恢復上,而是摸索探究進一步改進製作工藝。他説:“雖説我們是第一個製作出‘絳州澄泥硯’的,但並不是做到了頂峰,還有許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我們一直在努力完善。”

藺濤現場指導雕刻技術 尹文卓攝

藺濤現場指導雕刻技術 尹文卓攝

藺濤所指的我們,就是他和他的工作團隊。他認為非遺傳承最重要的是人,為了培養傳承人,提高澄泥硯的産量和影響力,通過多年的努力,他已組建起一支20多人的工作團隊。團隊中跟隨藺濤學習時間最長的員工已經有20多年了,如他所説,時間長了,有了感情,這裡更像一個大家庭。

他多次出資選派業務骨幹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景德鎮陶瓷藝術學院等各大院校深造。從入門學習到培養成為一名成熟的澄泥硯藝人,藺濤説至少要七年的時間,這需要一個過程,要全身心地投入進來。目前,團隊中具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一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3名、中國文房四寶制硯藝術大師2名、山西省工藝美術師2名,儲備了大批的傳承人才。

2010年,他協同新絳縣政府積極申報“中國絳州澄泥硯之都”特色區域稱號獲得成功,為新絳縣這一歷史名城增添了濃郁色彩。

古硯煥發新生 讓名硯走向世界

紙壽千年,硯傳百世而不朽,因此,硯臺上常常保留有文人墨客的印章、題字等,作為文化的載體,硯臺有其特殊價值。如今,文房四寶再次面臨新挑戰,如何讓古硯再次煥發新生?

藺濤在澄泥硯的製作中一直摸索求新,讓傳統與時代接軌,賦予它新的生命力,讓它活起來、火起來。為了讓更多的人關注到澄泥硯,他免費為多所學院提供實習基地,多次組織中小學生參觀實踐並親自講解,意在從青少年開始培養他們的興趣,逐步將非遺技藝的傳承帶入校園、帶入課堂。

“東方之冠硯”田宏 攝

“東方之冠硯”田宏 攝

為了推廣絳州澄泥硯走向世界,他多次參加國際性文化交流。由藺濤和他的團隊製作的“東方之冠硯”“和諧硯”被選為上海世博會、上海世博會“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公益主題活動”指定禮品。

藺濤回想起印象最深刻是2011年製作的“荷塘月色硯”系列。這套系列是他用了2-3年時間設計出150-160款設計稿、7000多個坯子只製作出1800多件成品。北京、台灣兩岸清華大學分別收藏了100款不同造型的荷塘月色硯作為“百年校慶特製禮品”,為促進兩岸文化的互通交流作出了貢獻。

“絳州澄泥硯”展品 尹文卓攝

“絳州澄泥硯”展品 尹文卓攝

“藝術當歌時代,傳遞正能量精神。”這是藺濤反復談起的一句話。近年來,藺濤設計的“廉政教育系列硯”“紅色革命聖地系列硯”“抗戰系列硯”廣受社會關注和好評。

現在,“中國絳州澄泥硯文化園”正在建設規劃中,這裡將實現展示、傳承、互動、體驗、旅遊于一體,用寓教于樂相結合的方式講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現代故事。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