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長強:緊盯未來戰場 為戰鷹鍛利劍

行業先鋒 來源:央視網 2018-6-9第738期 A-A+

央視網消息:32歲,他勇擔重任,為運輸直升機研製武器系統,登機首飛靶試,讓運輸型直升機變身為武裝直升機;
  42歲,他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實現戰機導彈攻擊訓練彈全面國産化、系列化,為國家節約經費數十億元;
  52歲,他建立我國第一個無人飛行器作戰系統與技術學科,領航我國無人機作戰理論領域……
  如今,空軍工程大學黃長強教授已年近六旬,仍絲毫沒有倦意。在35年的科研征程裏,他帶領團隊先後完成國家和軍隊重點科研項目數十項,解決了制約空軍戰鬥力的多項瓶頸難題,詮釋了一名軍校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擔當。
0

那年,32歲的黃長強成為陸航某系列直升機武器系統總設計師。運輸直升機加裝武器系統,不是簡單地拼裝,需要解決武器系統研製、機彈兼容等一系列難題。
  一方面是戰鬥力的強烈需求,一方面是未知領域的重重困難,但黃長強一往無前。辦公室,他一次次地討論修改方案;回到家,他滿腦子都是數據,寢不安席食不甘味。闖過一道道難關,黃長強率領團隊完成了運輸直升機武器系統設計任務,先後研製了功能涵蓋導彈、航炮、機槍吊艙的成套保障設備,突破了陸航部隊對機載武器裝備實現自主保障的重大難題。
  這是一次大膽的探索,它使某型武裝直升機的火箭射擊精度提高了28%,大大提升了國産武裝直升機的戰鬥力。
  那年,某新型戰機剛剛列裝,亟待形成戰鬥力。從國外引進導彈攻擊訓練彈,不僅價格是天文數字,而且有些型號根本買不到,核心技術受到封鎖。新型戰機作戰訓練問題,成為制約先進戰機戰鬥力生成的重大瓶頸。
0

“機不能讓‘彈’給憋死。”黃長強和他的科研團隊再次披掛上陣,決定研製屬於中國人自己的“爭氣彈”。
  黃長強遍訪國內頂尖的科研單位,但一聽説是研製導彈訓練彈,因為風險大、經費不足、技術難點多,紛紛望而卻步。
  無數次的奔波,無數次的遊説。黃長強的誠意感動了一些科研單位,同時,他提出“強強合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走軍民融合式發展道路,一起並肩作戰,攻堅克難,匯成強大科研力量。
  2003年夏天,他們研製的某型空地導彈訓練彈,終於等到聯機試驗的那一天。當時,南方正遭遇數十年不遇的高溫天氣,為不影響部隊訓練,他們只能利用上午11點至下午3點的午休時間做訓練彈與飛機的交聯試驗。這也是一天中最熱的時段。機場沒有樹木遮掩,熱浪襲人,調試設備因太熱而“罷工”,只好把設備放進開著空調的汽車裏,課題組人員則在炎炎烈日之下,頂著四五十攝氏度的高溫忙著測試。
  20余天的試飛結束。在技術鑒定會上,由3名院士&&組成的評審會,給予訓練彈高度評價——其總體技術達到國內最先進水平,其中研製的某項裝備達到國外同産品的先進水平。每當黃長強看到導彈訓練彈的“黃圈”標識時,總會自豪地説:“本人姓黃,訓練彈就像我的孩子。”
  榮立1次一等功、4次二等功,被表彰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榮獲馮如航空科技精英獎……榮譽接踵而至,但黃長強絲毫沒有懈怠,他敏銳地發現,無人機與武器系統的結合是未來新型作戰力量戰鬥力生成的“焦點”。
0

“要想站上無人機領域的高地,就必須瞄準未來戰場前瞻攻關。”那年,黃長強帶領團隊,開始了新的出征。
  創新攻關路上,不僅有一座座科技高峰需要翻越,他們還要時刻與死神相伴:無人機試飛,發動機高空熄火迫降,他們在漆黑的大山中尋找,車隊險些墜入山谷;大漠試驗,兩輛車在無邊無際的戈壁走散,他們險些凍死在大漠深處;一次試飛,他們駐紮在無人區的帳篷裏,半夜差點被山洪沖走……
  涉足無人機作戰領域10多年,黃長強團隊取得卓越成就:研製的某型特種功能高速無人機,為重大裝備工程作出重要貢獻,獲中國無人機領域第一個國家技術發明獎;創新無人智慧攻擊系統,探索了無人作戰飛機新的打擊方式;創建無人飛行器作戰系統與技術學科,出版了我國第一套“無人機作戰技術”系列叢書,引領了國內相關學科發展……(素材來源:新華社 中國軍網)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