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品先:不做科學的“外包工”

行業先鋒 來源:央視網 2018-6-8 第737期 A-A+

央視網消息:前不久,我國自主研製的4500米載人深潛器“深海勇士”號,迎來了年齡最大的乘客——我國著名海洋地質學家、中科院院士汪品先。

0

深潛器載著汪品先一直下潛到南海西沙1400米深處,在海底進行了8小時的考察後,成功返回母船。作為南海深部計劃指導專家組組長,汪品先不僅堅持要親自深潛,而且先後三次下潛進行考察。82歲高齡的他仍活躍在科研第一線,在全球科技同行中已鮮見同齡人。

1960年,汪品先畢業于莫斯科大學地質係,後回國從事科學研究。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依託其強大的海軍基礎展開了深海研究,歐洲、日本緊隨其後,上世紀七十年代,深海鑽探、深海深潛技術相繼出現。但中國受當時條件的限制,一直難有作為。1996年,汪品先聯合了國內其他科學家,向國際大洋鑽探學術委員會提交了“東亞季風在南海的記錄及其全球氣候意義”建議書。在1997年度國際大洋鑽探學術委員會的全球建議書評審中,該建議書獲得第一名,被正式列為國際大洋鑽探ODP184航次。汪品先成為該航次兩位首席科學家中的一位,這是中國海的首次大洋鑽探航次,也是第一次由中國人設計和主持的大洋鑽探航次。

0

從62歲完成第一個由中國人設計和主持的大洋鑽探航次之後,20年的時間裏,汪品先的工作效率讓人吃驚。2009年,他率領的團隊,建立起了我國第一個海底綜合觀測深網系統——東海海底觀測小衢山試驗站。此後,東海海底觀測網也投入建設。

“我是在上海南京路邊長大的,親歷戰爭和社會變革,很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汪品先説,他將自己的學術生涯劃分為兩個階段,劃分的時間節點是2011年。2011年起,汪品先開始做“我這輩子一件比較大的事情”,他成為了國家“南海深部計劃”指導專家組的組長。這個計劃于2010年7月正式立項,吸引了全國30多個單位700多名研究人員參加,設立了60個研究項目,是我國海洋領域第一個大型基礎研究計劃,採用一系列新技術探測海盆,揭示南海的深海過程及其演變。

在此次的科考船上,汪品先每天參加科考討論會,發表自己的看法,認真傾聽年輕人的意見,與大家一起規劃考察路線。很多人擔心他的身體能否承受大海上風浪的顛簸,他卻像一個固執的孩子,拒絕了船上所有的特殊待遇。一日三餐,和所有的考察隊員一樣,在風浪的顛簸中,他堅持坐在電腦前工作,就像在陸地上一樣,惜時如金。

現在,對汪品先來説,生命中最寶貴的就是時間,他經常在辦公室工作到晚上十一點才回家,但去年由於身體出了一些意外,老伴要求他必須提前半個小時回家。

0

“在我看來,創新的源頭有兩個,一是自然,二是文化。”汪品先説,中國的科學家不能做科學上的“外包工”,從外國的文獻裏找題目,買外國的儀器分析後在外國發表,而必須擁有自主創造力,擁有“一手”成果。

“沒登過阿爾卑斯山,就難以理解山脈的複雜構造,就像我不下潛,就對海底缺乏感性認識。我下潛3次,也是身體力行想鼓勵年輕的科研人員到一線去,只坐在實驗室裏寫寫論文,做不出好的研究,也不是真正的創新。”他説,文化是創造性思維的沃土,只有擁有創造性思維,才可能做出有益的改變,全社會必須大力提倡創新文化。(材料來源:央視新聞、科技日報)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