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防護工程研究,與詩為友,20多年遠離塵囂,他繪就詩意人生;模擬軟體開發,勇挑重擔,10年衝破封鎖,他結下動人的師生情誼。楊秀敏是軍事科學院國防工程研究院高級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他長期從事武器效應的理論分析和數值模擬、城市災害預測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提出過許多創新觀點和理論模型,取得了多項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接觸過他的人,對他有各種各樣的評價。有人説,他和藹可親又通曉文史,像一位鄉村教師;他的學生評價他,倔強、嚴厲,甚至有些“古怪”;可他卻説,“做科學研究時我是‘桃花源中人’”。
楊秀敏今年76歲,他在計算力學和數值倣真的領域中奮鬥了幾十年。這項工作是十分枯燥和辛苦的,正如他在一首打油詩中所説的“夜臥無眠煙充饑,晨思有得茶做羹”。有時他不理雜事,幾乎成了“桃花源中人”。
楊秀敏上中學時比較喜歡文史,考大學時本來想報北大中文系,但班主任勸他搞理工,於是報了中國科技大學。然而他一直保留著對文史的愛好,並且喜歡購買相關書籍。剛入伍時,儘管錢少,節衣縮食也要攢錢購買自己喜歡的書,後來工資多了,越發不可收拾。現在他的家中,二十四史、古典詩詞、諸子百家基本買全了。
他認為這些書,有的隨手翻看,有的仔細品讀,感到很有樂趣。文史哲典籍是中國傳統思想、傳統美德的載體,作為一名專業技術人員,常看這方面的書,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有助於開拓思路,增長思辨能力,這對提高專業技術文章的撰寫水平大有裨益。
1985年,他的研究方向轉為常規武器防護研究。他將鄭哲敏院士提出的流體彈塑性模型應用於觸地核爆炸的理論分析,率先完成了爆炸成坑及地運動規律的二維數值模擬計算。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致力於常規制導彈頭擊中目標後的爆炸衝擊近區破壞效應研究,帶領博士生編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爆炸衝擊數值計算機軟體包,建立了武器破壞效應三維數值倣真平臺,完成了多彈重復打擊安全防護層厚度等系列關鍵課題研究,為編制新版工程設計規範提供了科學依據。自參加工作以來,出版專著4部,發表論文百餘篇。
當時,精確制導常規武器防護研究剛剛起步,由於國外軟體對國內研究做了很多限制,他決心自主研發計算軟體。那幾年,楊秀敏和團隊成員長時間加班,他的脊柱也因過度勞累出現了變形,疼痛難忍。他常鼓勵大家,要有十年磨一劍,坐穿冷板凳的決心,終於在第十年時,他們成功了。根據這套計算軟體包,楊秀敏找到了某新型武器的破壞極限,擊破了許多不實論斷。
他曾和家人兩地分居18年,先後6次參加某重大軍事科研課題試驗。為了得到更準確的數據,楊秀敏不顧輻射的危險,穿著防護服偷偷跑進彈坑中心測量數據。為了節省時間,他常常在試驗場上就著風沙吃午飯。經過12年的研究,這項課題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當選院士20多年來,楊秀敏先後培養出10名博士生,指導的科研團隊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二等獎18項。但他始終堅持不在任何成果中署名,他常説“師徒共商攀岩計,登頂還需年輕人。”他想繼續培養更多新生力量,助他們勇攀科技高峰。(來源:央視《軍旅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