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成果惠及全國1300余家醫院,培訓醫護人員5000余人,治療患者14萬餘人,治療費用平均下降40%……這是解放軍總醫院生命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付小兵和他的創新團隊取得難愈性創面治療研究成果的一組數據。
36年來,付小兵從邊陲前線到科學前沿,從普通軍醫到軍隊院士,一直堅守著一顆仁者之心,潛心研究戰傷修復和組織再生醫學。他倡導科研與臨床相結合,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廣應用於臨床,填補了我國在細胞再生醫學方面的空白。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正值我國邊境戰火綿延。付小兵先後4次奔赴前線參加戰場救治與戰傷調查,積累了大量戰創傷救治的經驗。
硝煙散盡,和平時期戰傷救治的任務減少了,但付小兵著眼未來軍事鬥爭準備需要,把提高戰創傷修復與再生質量作為研究工作的主攻方向。
從戰創傷研究到難愈性創面攻關,付小兵和他的創新團隊研究方向發生了新變化: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糖尿病和老年慢性病的多發,由多種原因引發的體表慢性難癒合創面已經成為影響群眾身體健康的慢性疾病。
在明確糖尿病足和老年疾病導致的慢性難癒合創面是防控重點之後,找到導致創面難愈的“真兇”,是付小兵創新團隊首先要做到的。
現代醫學對糖尿病足難愈的具體發生機制至今仍無定論。付小兵和他的創新團隊調研了3000余例典型糖尿病足患者,經過大樣本的病例調研,獲取了大量珍貴臨床資料。團隊成員走訪了50多個城市的130余家醫院,足跡遍及我國大江南北。
有一次,課題組成員去浙江山區的一名患者家中走訪,瓢潑大雨下個不停。在嚮導的帶領下,他們走了3個多小時的泥濘山路,終於在天黑前趕到患者所在的村子。在一一走訪了村子裏十多名患者後,他們又冒著大雨下山,回到住處時已是第二天清晨。
付小兵在第三屆國際創傷癒合大會上發言
在經過對大樣本病例的深入調查和系統研究後,付小兵和他的創新團隊首次提出並揭示了導致創面難癒合的3個新的發生機制,為探索解決這一醫療課題明確了方向。
他們在第三軍醫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和解放軍第306醫院等多家軍地單位研究人員協助下,從難愈性創面的3個發生機制入手,建立了針對發病機制的3種治療方法。這些方法運用於慢性難癒合創面治療取得顯著效果,糖尿病足的總體截肢率從11.5%下降至7.2%,有效減少了殘疾的發生。
借助於信息化手段,付小兵和他的創新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採用“4G”通信技術,以支持高清視頻連接的遠程診療系統為載體,使大醫院的創面修復專科和社區衛生中心的創面治療點實現異地連接,讓不同醫療機構用同一標準進行治療,實現了創面修復中心與社區醫療的雙向聯動,顯著提升了基層醫療機構創面治療水平。
為了讓成果轉化為現實應用、造福群眾,付小兵和他的創新團隊從開展慢性難癒合創面的基礎醫學研究到臨床救治,不斷摸索、創新治療模式,使成果快速惠及千家萬戶——倡導建立了50余個創面治療中心對複雜創面進行專科治療;探索並創建了創面治療專科與社區醫療機構單病種雙向聯動與轉診的科學防治新模式;建立了與國際和國內基金合作開展難愈性創面早期防控教育的新策略……
一位在日軍侵華時受傷並導致創面70餘年未癒合的老人,在付小兵院士為他治愈後,激動得淚流滿面:“真沒想到在有生之年能夠擺脫病痛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