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微波,在許多人眼中神秘莫測,看不見、摸不著,但在空軍空降兵訓練基地教授張道熾的眼中,微波卻是有形的沙場“戰士”。
一提起張道熾的名字,很多人會毫不猶豫地豎起大拇指,稱讚他:牛!他42歲才參軍入伍,卻先後榮立一等功2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7次,直至達到自己的最高服役年限75周歲,他才戀戀不捨脫下了心愛的軍裝。
作為我國微波磁學的領軍人物,張道熾在參加神舟、東風系列重大項目研發的同時,還積極投身雷達微波器件研發,並帶領技術人員上高山、下海島,分別對空軍、海軍雷達站的現役雷達進行改裝,使某型雷達最大探測距離大幅增加,而近距離盲區則大幅縮小,顯著提高了雷達作戰威力。
張道熾出生時正值抗日戰爭最殘酷的時期,他的父親為他取名“道熾”,希望他能夠發光發熱,為國家做貢獻。1961年,他響應“科學強國”的號召,考入了華中工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第四機械工業部899廠。工作後,先後圓滿完成10多項國防重點工程的微波器件研製任務,成為了微波磁學分會的主任委員。
1983年,張道熾在全國第二屆微波磁學會議上的發言,受到了部隊領導和專家的關注,他們邀請張道熾去部隊工作。當時,張道熾立刻上報了參軍申請,經過多方協調,42歲那年,他才如願穿上軍裝,成為了原空軍空降兵學院雷達教研室的一名普通教員。教學中,為了盡可能把複雜抽象的理論,用簡單易懂的圖表、圖形表現出來,他撰寫了1400多頁教案,動手製作了一系列教具。他還把倉庫裏廢舊的儀器修好,建立了微波實驗室,獲得了學校歷史上第一個軍隊科技進步獎。
1996年4月,張道熾受命負責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安全控制系統中微波器件的研製任務,在一間由倉庫改成的簡易實驗室內,張道熾開始了夜以繼日地研究。經過半年努力,張道熾終於研製出了一種材料,從理論上看完全符合項目要求,他信心滿滿,將材料送到電科所燒結出成品。第二天,張道熾興衝衝地去查看進度,卻大失所望。辛苦了大半年,一瞬間又回到起點。試驗失敗損壞的設備也需要賠償,這對於本來經費就緊張的項目來説,無疑是雪上加霜。
張道熾調整好狀態,又一頭扎進了實驗室。一次次失敗、一次次改進,張道熾終於成功研製出新材料,並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項目也獲得了國家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
50年的科研之路,張道熾經歷了無數的心酸與坎坷,也收穫了成功的喜悅與感動。他走遍了我國的高山、海島,改裝了200多臺現役雷達,先後參與了36項國家重點工程,25項成果獲得全國、全軍科技成果獎,獲得5項國家發明專利。他希望就像自己的名字“道熾”的寓意一樣,只要國家和軍隊需要,他將永遠以一顆赤子之心,在科技強軍的戰場上發光發熱!(材料來源:央視七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