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早孫:“攀岩”的鋼筋混凝土人生

大國工匠 來源:央視網 2018-5-11 第709期 A-A+

央視網消息:擇一業而終一生,讓平凡擁有夢想的溫度。110米,244米,369米……23年,他不斷挑戰建築新高度,刷新自己的攀高記錄,用實際行動詮釋“鐵軍”精神,他就是廣東省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朱早孫。

結緣超高層 漫步雲端

1

“很幸運,大學畢業後,我接觸的第一個項目就是一個超高層建築,”1995年,朱早孫被分到廣東省沙頭角海都花園項目當見習工長,“當時我完全不懂啥叫超高層,只知道不管怎麼樣,都要認真把工作做好!” 初生牛犢不怕虎,面對陌生的工作環境,初出茅廬的朱早孫對未來信心滿滿。

剛步入工作崗位,朱早孫沒有現場施工經驗,為了儘快進入工作狀態,了解現場施工情況,他虛心向經驗豐富的同事請教。最初幾年裏,朱早孫像海綿一樣,不斷汲取現場施工經驗。憑藉勤奮的態度和出色的成績,他成功調入當時被譽為中建二局深圳分公司“行走在雲端的團隊”——第二項目部,並在騰訊濱海大廈任項目經理。這個項目建設難度高,且引入了眾多新技術,朱早孫就在項目成立了創新工作室,鼓勵員工進行“頭腦風暴”,解決各種“疑難雜症”。

2014年8月,該工程進入主體施工階段,這時,一個問題困擾著項目團隊,由於核心筒部分部位因安裝動臂塔吊和爬模機位,未能同步施工,且多位於高空臨邊位置,現有防護平臺無法作用於這些後施結構施工。面對這一情況,朱早孫鼓勵工作室成員們:“既然沒有現成的技術,那就自己搞研發,搞一個符合我們現場實際情況的防護平臺。”

就這樣,他和團隊成員們一邊深入現場進行考察,一邊查閱國內外相關施工技術資料,測量後施結構尺寸大小,設計方案圖紙,與技術攻關小組討論分析方案可行性。經過無數次的分析論證後,項目部最終研發了“建築物核心筒液壓智慧爬升防護平臺”技術,既解決了防護平臺在異形結構的升降運動,又可以循環週轉使用,節約項目成本。

薪火相傳  打造人才“孵化器”

1

“青年是項目部的未來,一定要高度重視青年人才的培養!” 這是朱早孫始終堅持的管理理念。他鼓勵青年員工自覺學習業務知識和工作技能,並將自己在超高層項目的施工經驗傳授給青年員工,提升他們的現場建設管理能力。他大膽啟用年輕人,將有責任心的青年員工安排在關鍵崗位,給他們壓擔子,儘快讓其成長、成才。

作為項目人才培養的“孵化器”,朱早孫充分發揮創新工作室的“傳幫帶”作用,開展人才培養創新實踐活動,如帶領青年員工現場實際指導施工工藝、邀請BIM技術專家現場培訓、組織青年員工考察學習模範工地等,先後培養出多位青年骨幹。

23年來,朱早孫在刷新建築高度的同時,用心詮釋著自己的“鋼筋混凝土”人生。他常説:“超高層項目的挑戰沒有止境的,高度越來越高,難度也越來越大,我們必須不斷地學習進步,抱著敬畏的心態去面對每一件事,才能適應時代、社會的變化,迎接美好的未來!”(素材來源:中國建築集團)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