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發明家譚文波:機器測試前 他在手機上按下了“120”

大國工匠 來源:央視網 2018-5-1 第699期 A-A+

央視網消息:在新疆茫茫戈壁深處,幾代石油人已堅守駐紮了60多年,為國家發展提供重要的能源保障。譚文波就是其中的一員。作為中石油西部鑽探公司的井下作業工,譚文波被同事稱為“油田諸葛”,因為他常常是把業餘時間用來搞發明創造。多年來,這名普通的一線工人已經獲得了四項國家發明專利,八項國家級實用新型專利,大大小小的革新不計其數。

5

2017年12月,中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宣佈:在準格爾盆地瑪湖凹陷區發現世界最大的礫岩油田。回憶當時的情景,譚文波依然十分激動:“閘門一打開,洶湧的原油從地裏面噴射出來的時候,真的蠻開心的,蠻激動的。”

對譚文波來説,激動不僅來自大油田的發現,還因為他的一項發明為油田的成功勘探起到了很大幫助。譚文波研製的電動液壓橋塞坐封工具改變了以往靠火藥推動橋塞嵌入地層的方式,而採用電動液壓作為動力,在安全、環保的同時,更加高效。

對試油行業來講,這種産品就像從過去的汽油車到現在的電動車,是一個革命性的變化。

9

其實早在二十年前,石油行業就想改進橋塞坐封工具的動力裝置。當時,很多石油大專院校的科研人員共同參與了研發,但是困難重重,最終項目不得不中斷。然而誰也沒想到,時至今日,一名普通的一線工人竟將難題攻克了。

在譚文波的工作室裏,瓶瓶罐罐、機械設備琳瑯滿目,他自己則睡在工作室隔壁的小隔間裏。不了解他的人一定會覺得譚文波是走火入魔了。然而,正是這樣的“走火入魔”才成就了譚文波今天這樣的境界。

8

譚文波的工作室

譚文波的父親也是共和國第一代石油工人。26年前,因為父親的一句話,譚文波離開四川老家來到遙遠的新疆油田。

當時父親對他説,你作為年輕人,就要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到邊疆去。

那時候的譚文波還是懵懵懂懂的毛頭小夥,也並不太理解父親的話。荒涼的大漠戈壁條件艱苦,石油人一待就是幾個月,工閒的時候譚文波經常做些木雕石刻的小擺件打發時間。譚文波的師傅看他手巧能幹,什麼都會鼓搗,就勸他把精力多花在工作上。不過那時候譚文波還不以為然:“那些什麼創新啊科技發明啊那都是科學家,那些高工幹的事。我一個技校生,和我何干呢?”

年輕時的譚文波

年輕時的譚文波

譚文波的轉變發生在九十年代,那時候我國石油生産設備很大程度依賴進口。有一次譚文波工作隊一台電纜車的電泵出現了故障,外國維修專家説只能換臺新的,還要半年才能到貨。如果這臺車擺上半年的話,損失將高達上千萬。年輕氣盛的譚文波一氣之下拆了電泵自己維修,沒想到鼓搗了三天真的修好了。

這時的譚文波才真正理解師傅説話,聰明才智用對地方真的能做出意想不到成績。這種成就感讓他第一次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

然而創新的道路就像一座高山,越往頂峰越是艱難崎嶇。

2013年,企業遇到了難題,由於安全隱患,使用火藥作為動力的橋塞坐封工具很難再繼續使用了,可一時間又沒有能替代的動力。

譚文波以一個小班長的身份參加了公司中層高層科研項目的一個會議。“我提出我的想法,我想改變這個工具,我要巧妙地用一個指頭産生30噸的力。”

要在拳頭大的油管直徑中瞬間産生30噸的推動力,其難度可想而知。譚文波花費了一年時間,好不容易將新型工具研發出來,可是在實際應用中,依然沒有想象中的那種效果。這時,一些人開始質疑譚文波是沒有金剛鑽攬了瓷器活兒。

5

重壓之下,譚文波那股不服輸的勁兒又上來了。他向領導立下軍令狀:半個月解決問題。

為了取得有效參數,譚文波冒著危險獨自在廠房進行壓力測試。30噸的拉力,不亞於一個普通炸彈爆炸的威力。譚文波不得不選擇週末,趁著同事放假的時候在單位進行測試。譚文波做了最壞的打算,他在手機撥號界面上輸好了“120”這三個數字,然後給門衛拿著,讓他站在隔離墻後面盯著自己,一旦工具運轉時産生爆炸,就立即按下撥號鍵。

就這樣過了半個月,拼命三郎譚文波終於將新型電動液壓橋塞坐封工具研製成功,為企業解決了燃眉之急,同時也在國際石油會展引起轟動。

近些年,國內外一些企業都看中了譚文波的創新發明,想要重金聘請他,可是都被譚文波拒絕了。他説他終於明白了父親當年的那句話,“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才是最寶貴的人生價值所在。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