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進:求索20年 讓“悟空”問天

大國工匠 來源:央視網 2018-04-23 第691期 A-A+

1

2017年11月30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登載了“悟空”上天后首個重大發現。在1.4萬億電子伏特(TeV)的超高能譜段,電子宇宙射線突然出現劇烈波動,這是近年來,科學家離暗物質最近的一次發現,也標誌著人類打開了一扇全新的物理學大門。

隨著這一成果的發佈,紫金山天文臺副臺長、暗物質衛星首席科學家常進,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

打開宇宙觀測“新窗口”

1992年,常進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拿到碩士學位後,來到紫金山天文臺,進入空間天文實驗室。年輕人的思維是最活躍的,很多重大的科學發現、創新都是科學家在年輕的時候做出的。那時,剛過而立之年的常進就提出了一種新的電子宇宙射線探測方法。

“剛開始國內的科研經費緊張,尤其是上世紀80到90年代,經費預算還是以千元計算,這對動輒上億元的空間儀器來講,並不足夠。”但這沒有阻擋常進追逐的腳步。

上世紀90年代末,從德國回國後,他就開始不斷尋求合作,比如,與日本早稻田大學合作、與美國合作等等。“每一次合作都朝自己的夢想走近一步,每一次合作都在增添成功的砝碼。”

2008年,常進一篇關於電子能譜超出的文章在《自然》上發表,猶如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激起了國內外高能物理學家心中的漣漪,蕩起了空間觀測暗物質的波瀾。論文發表第一年即被引用400多次。

2015年12月17日清晨8時12分,“悟空”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點火升空。經過3個月的在軌測試,探測器功能性能穩定,上下行指令均正確執行,星地鏈路通暢,完成了所有既定測試項目,衛星各項技術指標達到或超過預期。

中國科學家在暗物質領域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

幹科研“小心翼翼”

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吳季依然記得,12年前,在一台DOS系統的電腦屏幕前,年輕的常進向他展示“超出”圖像時激動的表情。“常進跟我説,如果我能做一個更大的探測器放在空間,一定能發現了不起的風景。”

早上醒來先看前一天衛星數據的總結報告,每晚看完當天已下載數據分析才能入眠。“我出生在江蘇泰興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父親在世時一年大概能掙兩三萬元,而一顆衛星的造價則是7億元。”常進説,空間試驗沒有任何改正錯誤的機會,一個很小的錯誤都可能造成衛星失敗,幾百人多年的努力就白費了,所以我們每個人必須對得起國家的這份信任與支持,對得起團隊多年的努力,認真負責地幹好自己的事情。

常進流過很多次淚。

看到伽馬射線天圖時,在火車上的常進,流淚了。“這個結果證明我們200多人4年的工作沒白費,探測器能工作,化解了我最大的擔心。”幹暗物質衛星的事,常進一直小心翼翼。

在韓國一個國際會議上,看到日本人的研究結果,常進再次喜極而泣。“暗物質探測屬基礎科學,基礎科學有個特點,只有第一,沒有第二。我們兩個團隊的科學目標一樣,我們倆還是好朋友,但是他們發射比我們早幾個月,結果是他們的成果比我們小。他的圖一齣來,我就流淚了。我當時就想,中國人還去日本買馬桶蓋,但現在這個暗物質,你不需要去日本了,到我們紫金山天文臺就行了。”

成果是團隊的功勞

“衛星工作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是我們整個團隊的功勞,我一個人沒辦法幹出來。” 

常進經常用老鷹捉小雞的遊戲鼓勵團隊。“所有人的行動、思想、意志都和核心聚集在一起,這樣就不是老鷹捉小雞,而是神雞戲老鷹。”常進説,“手指只有團在一起變成拳頭,才能揮出成功的一擊。”

這群小雞就是紫金山天文臺的暗物質團隊,這支年輕而又成熟的空間科學研製團隊組建了中科院暗物質與空間天文實驗室。

人類對暗物質的孜孜以求究竟能換來多少看得見摸得著的改變?對於常進和他的團隊來説,走出人類認知局限的“沙漠”,是驅動他們投身科學的“初心”。這條路上,有苦,但更多的是樂趣。

現在,常進和他的科研團隊又為“悟空”定下全新的“小目標”。常進説:“新的一年,衛星在繼續積累高能電子、伽馬射線探測數量的同時,會把收集和分析重點放到50TeV以上的超高能宇宙線粒子上來,力求儘快解開宇宙中的粒子加速之謎。”(來源:中國科學報)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