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北京南郊,一棟不起眼的小樓裏,有個神秘的“鳴鏑先鋒班組”。他們曾承擔我國飛行器結構研製任務,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他們曾經榮獲國務院國資委“中央企業學習型紅旗班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航天金牌班組等一系列殊榮……
令人意外的是,他們的組長竟是個瘦瘦弱弱的年輕女子——及紅娟。她長期奮戰在航天武器産品技術創新一線,以勞模工作室為依託,帶領團隊曾為“50天5發”連續導彈發射奇跡奠定堅實基礎。她帶領男同志佔80%的飛行器結構設計組取得三十余項國防專利、十余項省部級科技成果及五十余項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科技成果。
其中,我國再入飛行器小型化輕質化、機動變軌等領域的新突破等多項關鍵技術的攻克,就是這位弱女子,連續十幾年咬住再入飛行器某關鍵技術攻關取得的成果。
“開始時真是一點思路都沒有,就是針對設計目標,尋找各種辦法進行試驗,失敗了很多次,也浪費了很長時間。”説起這段經歷,及紅娟平靜的言語中透著艱辛。為摸清某材料對産品性能的影響,及紅娟紮根試驗基地,連續兩個月完成上百次的試驗、分析。
“有一次眼看就要成功了,可外部設計條件又變了,不得不又重新設計,重新尋找材料。”“有的材料光試驗就做了幾十次,夏天天氣熱,試驗場蚊蟲又多,叮咬都習慣了。”為追趕國際先進水平,尋找質量更輕型、強度更高的材料,及紅娟帶領團隊從冰天雪地的東北三省到空氣濕熱的西南腹地,將國內先進材料生産廠家摸索遍,終於找到願意合作研發的單位。
經過幾年的研製,她將新型合金材料應用於再入飛行器殼體的製備。這些材料的研發,在提升我國武器裝備性能的同時,也開拓了我國材料、冶金等領域的新技術,牽引了我國材料基礎工業的創新發展。
最終,在領導和同事們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及紅娟在沒有任何資料借鑒的情況下,將某技術首次應用於再入飛行器結構設計中,使我國再入飛行器首次具備了精確打擊能力,為武器系統裝上了“眼睛”,也為武器系統的再開發開闢了新途徑。這項關鍵技術的突破,使我國再入飛行器上升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對我國國際地位的提升有著重要意義。
航天産品的設計關係著祖國的強大與安全。和其他産品設計類班組一樣,設計圖紙,並讓産品成型是“鳴鏑先鋒班組”成員的具體工作內容。他們每天和圖紙、工廠以及試驗場打交道。然而與一般的産品設計不同,在事關國之重器的軍工領域,産品質量、創新和風險的相關方,已經不僅僅是設計者、班組和企業。産品能否滿足創新需求,創新能否保證質量、效果,這一切都關係重大,甚至關乎國運。
為了保證創新要求和質量,及紅娟帶領他們摸索出了一套“螺紋”式的技術創新體系,在總結、固化、傳承和創新的循環中,螺旋式上升,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創新突破。
“我們的經驗總結,以前是口口相傳,現在都需要形成一套標準。”及紅娟介紹説,在技術總結過程中,他們注重標準體系、設計指南、設計準則的系統建設,“一些型號中比較成熟和有效的設計方法,我們會把它固化下來。此後,在此基礎上再上新臺階。”
及紅娟在班組中大力推進以“協同設計”為代表的設計手段提升,從而實現了産品與工裝、模具的三維模型共享,打通了設計單位與生産廠家的數字化設計通道,將設計、生産週期縮短了15%,節約了成本,提高了武器産品的設計、製造質量,為武器産品設計技術能力的提高做出了貢獻。
學習是創新的源泉,人才是飛行器的發動機。為應對每年30%高比例的人才輸出,及紅娟創新團隊管理,培養了三代某技術的傳承者;班組中的80後已成為國家重點型號副主任設計師,90後已成為能夠獨當一面的設計員。“鳴鏑先鋒班組”已經擔當起了航天人才“孵化器”和“訓練營”的角色。他們如同鳴鏑上的一尾羽翼,不聲不響,鑄就鳴鏑利劍,守護著國家的萬里疆土。(材料來源:中國國防郵電工會全國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