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傑:是醫生也是科學家

行業先鋒 來源:央視網 2018-2-23 第634期 A-A+

從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到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從一個優秀的醫學專家到一個傑出的學科&&人;他在十多年前首次把代表著功能腦病治療尖端技術的“細胞刀”技術從美國引入國內,極大地提高了帕金森病手術治療的有效率,讓中國數千例患者在神奇的“細胞刀”治療後,肌肉不再震顫僵直,失去的生活工作能力得到了恢復。

他就是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主任李勇傑,頭頂著中國“細胞刀”第一人的光環,要將自己煉成“科學家型醫生”。

走出去看不一樣的風景

李勇傑生於上世紀60年代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979年,母親一句“咱家出一個醫生就好了,你就學醫吧!”,讓李勇傑與醫學相伴一生。他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考取北京醫學院畢業後又選擇師從著名神經生理學家喬建天教授攻讀研究生。1991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並留在山西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工作。

4

一切似乎就這樣安頓下來,然而專業知識愈是增長,李勇傑愈清醒地感到自己視野的狹窄。無法説服放棄內心不曾遺忘的夢想——出國,要走出去感受下外面不一樣的風景。1994年夏天,李勇傑來到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神經外科做博士後研究。在這裡,李勇傑走近了當時國際前沿的微電極導向的立體定向神經外科手術,穩定、長期和立竿見影的手術療效深深吸引著他。

他還清楚地記得一位來自馬裏蘭州的原發性震顫症女患者,那天是丘腦切開手術,腦內準確定位後,毀損開始,幾秒鐘之內,患者右手劇烈的震顫消失了。當李勇傑問她感覺如何,她一言不發,盯著手翻來覆去端詳了許久,雙眼突然涌出淚水:ohit stopped. Lookafter 10 years! Ohmy God!”(哦,它停下來了。10年了,我的上帝!)。也就是從那時起,李勇傑察覺到自己的注意力和興趣正在向立體定向技術匯聚。

那些日子裏,他著迷一樣閱讀著立體定向神經外科方面的專著、文獻,在臨床上投入越來越多的精力。每逢手術日,必定6點起床,他一邊開車一邊吃早餐,早上7點鐘之前到達醫院CT室。患者一到,馬上幫助安裝立體定向頭架,觀摩CT定位,然後是大約56小時的術中電生理功能定位。此外,李勇傑還儘量擠出時間去病房觀察手術後的患者,體會手術療效和術中定位準確性的關係,以及今後改進的方向……一門心思地做這些“份外工作”。

19953月,通過電視轉播的畫面,李勇傑目不轉睛地看著享譽世界的加州Loma Linda大學醫學中心神經外科醫生Robert  PIacono教授用“細胞刀”給一位帕金森病患者做手術。憑著在神經電生理技術方面的功底,李勇傑從電視屏幕上注意到一個細節——術中電信號噪音太高。李勇傑斷定可能是電生理系統的設定不太合理,與高頻電刀干擾的手術室環境不適應,需要更好地屏蔽。當晚,他就寫信給Iacono教授,坦率地談了自己對技術改進的看法。這個大膽的舉動,使李勇傑引起了Iacono教授的注意,很快給他回了信,併發出了工作邀請。李勇傑以優異的成績提前結束了博士後學習,應Loma Linda大學醫學中心的邀請從美國東海岸的馬裏蘭來到西海岸的南加州,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臨床治療工作中。

就這樣,李勇傑走近了當時國際前沿的微電極導向的立體定向神經外科手術,俗稱“細胞刀”技術。當見證了無數成功的手術,目睹了太多從輪椅上重新站起來的帕金森患者時,他已被“細胞刀”所深深震撼與折服。

回祖國播撒理想種子

來美之初,李勇傑的目標是做一名神經外科的研究人員。因為在基礎醫學的研究中,中國在許多方面尚未能與世界先進水平齊列,他希望自己能為改變這一狀態盡綿薄之力。但隨著“細胞刀”的運用,李勇傑發現既然先進的技術已擺在面前,如果能掌握它,並運用之為祖國服務,這豈不是一條更有效的捷徑?

4

1998年,李勇傑毅然回國。説起這10多年的工作,李勇傑淡淡一笑,“細胞刀只是幾年前的事了,我們早已開始運用更前沿的技術手段治療更多的疾病。”李勇傑在不斷思索今後的道路:國內也曾引進過不少的世界先進技術,可過了一段時間後,它又被世界拋在了後面。原因很簡單,缺少相應的技術創新與進步機制,先進技術的老本吃完了,自然又落後了。

帕金森這條“魚”總有一天會吃光,還需織網謀“漁”。手術對帕金森病的治療並不止于蒼白球切開術和丘腦切開術,手術技術的適應症也不止于帕金森病一種運動障礙病。李勇傑給自己定的目標是科學家型的醫生:“不是簡單的一個醫生,而是要做研究搞創新,要有科學家的頭腦,做出來的東西不是司空見慣的” 。

打造功能神經外科“中國隊”

在眾多病人中,為給家人看病而跑遍大江南北變得一貧如洗的家庭數不勝數。每每遇到此類求醫者,李勇傑心情都無比沉重。幾經考慮,李勇傑提出了“終點站”概念。“我希望可以告訴患者,不要病急亂投醫,這裡解決不了,其他地方也不會有更好的辦法。”李勇傑希望給這些患者一個信念,讓他們心裏更踏實些。李勇傑心裏很清楚,要想讓病人甚至同行真正認同自己“終點站”的概念,就必須拓展功能神經外科的內涵和外延,將那張謀“漁”的網編織得更大、更密。 

李勇傑帶領他的團隊不斷追蹤世界領域在功能性腦病的最新動態,改良技術方法,提升治療水平,拓展治療範疇。19993月,功能神經外科研究所應用丘腦底核毀損技術治療帕金森病獲得成功,同年又開展腦深部電刺激技術(腦起搏器治療術)治療帕金森病。19995月,首例全身性扭轉痙攣的手術獲得了成功。1999年下半年,首例痙攣性斜頸、舞蹈症以及抽動穢語綜合症等的手術相繼獲得了成功。

4

李勇傑在創造性地把手術的治療範圍拓展到其他運動障礙性疾病之後,又開始了手術治療癲癇和疼痛的工作,至今已拓展到30多種功能性腦病。隨著名聲越來越響,李勇傑的“終點站”概念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同,慕名而來的疑難患者更是數不勝數。

張貴忠是一名帕金森症患者,患病11年,一直靠藥物控制病情,但隨著病情的發展,他的顫抖越來越嚴重,生活不能自理。藥物的副作用也越來越大,服藥後僵直的他也只能臥床。從軍的兒子為了照顧父親被迫退伍回家。李勇傑主任為他進行了腦深部電刺激手術,成功植入腦起搏器,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看著顫抖多年的張貴忠平穩的走出病房時,他的家人流出了欣喜的眼淚。

如今,治療的患者越多,李勇傑越發感覺到,縱使自己有天大的本事,可以治療的人也是極其有限的,只有打造出一支有世界水平的功能神經外科“中國隊”,才能讓更多的患者受益。於是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打造一支有世界水平的功能神經外科“中國隊”上。他選“隊員”時,在人品方面要求很高。“最根本的一點,他必須是好人,必須誠實,要有很好的是非觀。如果沒有善良之心,他就不會很好地對待同事和患者;如果沒有合作、沒有誠信,也就不會有什麼團隊精神。”

李勇傑説,做一個值得信賴的醫生,首先是“仁者愛人”,胸懷仁愛之心。他常常告誡自己,面對手術刀下經過數百萬年進化的腦組織要深懷敬畏之心。多年以來,他和團隊努力營造並踐行著這樣的理念,讓患者得到世界水平的醫治,得到最人性化的服務和最堅定的心理支持。

目前,功能神經外科在全國各大醫院如雨後春筍般成長起來,眾多的神經系統功能性疾病患者因此受益,也讓功能神經外科這個學科在中國落地生根,與世界同步,甚至超越世界發展水平。(素材來源:國家衛計委)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