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秀蓮在實驗室
央視網消息:科研的世界于旁人有多枯燥,對科學家來説就有多迷人。“烯烴”、“催化”、“極限”……多年來,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潘秀蓮的生活喜樂,就是和它們緊緊連在了一起。
烯烴作為現代化學工業的重要基石,與工業生産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大到航天飛機上使用的材料,小到廚房中的保鮮膜、嬰幼兒用的奶瓶,都有它的身影。
“傳統的烯烴生産原料主要來自於石油,而我國的能源結構特點是富煤少油缺氣,60%以上的原油依賴於進口。”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潘秀蓮解釋説。考慮到能源安全和我國能源結構特點,用煤炭替代石油清潔高效的生産烯烴等重要的基礎化學品和燃料,勢在必行。
潘秀蓮在實驗室
為此,包信和院士和潘秀蓮團隊從納米催化的基本原理入手,開發出了一種過渡金屬氧化物和有序孔道分子篩複合催化劑,創造性地使控制反應活性和産物選擇性的兩類催化活性中心分離,並成功實現了煤基合成氣一步法高效生産烯烴,其中含兩個碳原子到四個碳原子的低碳烯烴單程選擇性超過80%。該成果顛覆了90多年來煤化工一直沿襲的費-托(F-T)合成路線,烯烴選擇性突破了傳統過程58%的理論極限,催化劑在110小時的測試中性能穩定。
與此同時,這種兩類催化活性中心分離的雙功能催化劑,更為破解傳統催化反應中活性與選擇性此長彼消的“蹺蹺板”難題提供了新的思路。
這一成果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之後,國內外專家學者評價“該項技術未來在工業上有巨大的競爭力”、“第三條制烯烴的技術路線”、“近期可能形成具有競爭力的技術”。2017年2月,該項研究成果被科技部評選為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不僅為李克強總理關心的“能不能不用水或少用水進行煤化工”的問題找到了解決方案,更為中國的煤轉化制低碳烯烴産業開闢了新的技術路線。
潘秀蓮
多年來深耕于催化基礎研究領域的潘秀蓮,至今仍孜孜以求、不忘初心。
早在高中時她就著迷于化學世界的紛繁多姿,在這裡她找到了放飛夢想的起點,探索著未知科學領域的奧秘,享受著收穫知識的快樂。正如潘秀蓮所説,“對未知領域的好奇心是科研道路上前行的動力,是科學家們能夠堅持不懈勇於探索的‘共性’”。
在學生和同事眼中,她性格內斂,對待科學問題嚴謹、執著;回歸家庭之中,面對著兩個女兒,她又是那般的溫柔與嫻靜。“科學不分性別,但是由於女性肩負著社會和家庭的多重責任,不光要做研究,同時,也為人妻、為人母、為人女,因此很多女性科技工作者不得不回歸家庭。”潘秀蓮説,“我們首先需要的是甘於堅守、永不言棄的決心,然後就是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
面對“如果能再一次選擇自己職業”的問題,潘秀蓮不假思索地説出“科學家”三個字。這顆初心,她從未動搖過。(線索來源:全國婦聯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