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在中國,每年至少有300萬例急性腎損傷(AKI)患者。患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存活的病人中約有一半會進展為慢性腎臟病。如今臨床漏誤診率卻高達78%。這組數字代表了中國急性腎損傷領域所面臨的嚴峻現狀。
楊莉,深耕AKI領域21年。她所在的北大醫院的腎臟病專業已經連續七年在全國排名第一,她個人也作為國際急性腎損傷專家共識組裏唯一一名中國成員,在國際上代表國家發出中國的學術聲音。而楊莉最大的願望,是儘快全面提升中國急性腎損傷的診療水平,讓中國在這個疾病領域能夠衝到世界一流。
楊莉
相較于腎炎、腎結石、尿路感染等腎臟病,急性腎損傷幾乎鮮為人知。但事實上,這種以急性腎功能減退為特徵的臨床綜合徵發病率正逐年攀升,20%-50%的高致死率讓它在近十多年內成為了全球性重大公共衛生問題而備受關注。中國在AKI領域的系統研究剛剛起步,臨床診療亟待改進,特別是在廣大基層醫院。
2014年,楊莉所在的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組建了中國急性腎損傷研究協作組,並在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的44所醫院展開了AKI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非常驚人。”楊莉説,“在2013年的200多萬例患者中,急性腎損傷患者的檢出率僅為2%。”解決這些炙手問題早已刻不容緩,但面對國內AKI高漏誤診率、高死亡率、高醫療消耗(約佔全國醫療總消耗的10%)現狀的多重挑戰,研究團隊又該從哪下手?
通過對中國AKI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的細緻分析,並結合中國國情後,楊莉和她的團隊決定先從臨床研究中對實踐影響最大、也最關鍵的早期診斷環節入手。“這其實也是最薄弱的一環,”楊莉説,“很多醫生對這一疾病的關注度不夠,同時考慮到急性腎損傷發病的廣泛性和病情的高度複雜性,除非是腎臟專業的醫生,否則早期發現和鑒別診斷的能力就會受到很大限制。”
針對中國的急性腎損傷臨床監測不足、藥物性腎損傷發病率高的特點,楊莉的研究團隊提出了適合中國臨床實踐,同時也對發展中國傢具有普適性的AKI修訂標準。如今這一標準已被納入國際上新的疾病分類診斷標準,並在臨床中展開應用。但僅僅只有診斷標準還不夠。
楊莉在實驗室
在楊莉看來,想從根本上解決漏誤診難題,創建並在全國醫院推廣急性腎損傷自動化預警系統以及急性腎損傷團隊診療模式勢在必行。“這套預警系統直接連接醫院的檢測系統,只要病人信息包含相關數據,系統就能自動捕捉診斷,同時讓腎科醫生也參與到病人的治療中來。”在臨床試運行中,可以降低60%-70%的漏誤診率。此外,楊莉還建立了藥物性腎損傷標準化診療路徑,使急性藥物過敏性腎損傷的鑒別診斷率提高了20%-30%。
針對急性腎損傷的有效治療藥物欠缺這一問題,經過一系列抽絲剝繭式的研究工作,在探索腎損傷後免疫損傷、組織修復、器官纖維化的系列研究中,楊莉發現了腎臟的天然自我防禦機制,以及腎臟損傷後纖維化的啟動機制,並且在動物模型中證實了可以有效減輕腎損傷、早期阻斷腎臟纖維化的作用靶點,為開發有效的腎臟治療藥物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除了科研本身的魅力,我最大的驅動力來自於病人的臨床需求。”楊莉至今對15年前一名産後尿毒症的患者印象深刻,“她只有28歲,多器官衰竭,病情危重。口鼻中涌出帶血的粉紅色泡沫痰、無法呼吸。家人做了最壞的準備,打算放棄進一步治療。”但是楊莉不願輕易言棄,“生命的價值是不能估價和衡量的,我真的非常想把她的命搶回來。”在搶救和治療的3個月時間裏,楊莉每天守著病人到深夜,陪著她、鼓勵她。有一天清晨,楊莉看見病人孱弱地靠在床頭吸著氧氣,用顫抖不停的手極其緩慢地繡著一幅十字繡,楊莉説那刻忽然感覺到了生命的力量和堅持下去的勇氣。楊莉對病人説,等你繡完了我就放你回家。3個月後,在所有醫護人員共同努力下,病人竟然真的從死亡邊緣被拉回來了,親手把十字繡送給她,楊莉熱淚盈眶。
對科研事業和每一位患者,楊莉都盡心盡力全情投入。“我的導師是被譽為‘中國腎臟病之母’的王海燕老師,作為一名對中國腎臟病學和內科學貢獻巨大的醫學家和教育家,她對事業的忠誠度和熱情一直到77歲去世時都未曾衰減過。她是我一直的榜樣。”
在由全國婦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等共同舉辦的第十四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上,楊莉獲得“中國青年女科學家”榮譽稱號。(來源:全國婦聯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