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朝陽:夢想從鉗臺上升起

大國工匠 來源:央視網 2012-11-28 第554期 A-A+

央視網消息:他是內蒙古自治區首批“北疆工匠”,2017年朱日和沙場閱兵和2015年九•三閱兵的兩型重點型號裝備,我國首臺三維輥彎成型樣機,都凝聚著他堪稱完美的工匠手藝。

他是全國技術能手,在方尺鉗臺旁一站就是30年,發明的100多項創新成果大大提高了生産效率和産品質量。  

他是優秀共産黨員,他把共産黨員對黨的忠誠雕刻在産品上、奉獻于身邊人。他傳授技藝、悉心帶徒,精神高度成就了自己和徒弟們技能水平的高度!

他就是中國航天科工六院359廠4分廠鉗工組組長鄭朝陽。

(鄭朝陽工作照)

我要當鉗工

時至今日,中國航天事業已經走過一個甲子,航天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代代傳承。

鄭朝陽“工匠”夢想的種子最早萌發于孩童時代。

鄭朝陽小時候,和一大幫小夥伴玩耍,他就是個“孩子王”。那個年代的玩具,都是自己動手做,無論小兒科的滾鐵環、彈弓,還是高大上的彈槍、火藥槍,鄭朝陽都做得有模有樣。從小就心靈手巧,他説自己這一點隨了媽媽。

高中畢業時,鄭朝陽的文化課成績中等。那時候能進工廠當一名航天戰線上的技能工人,是非常自豪的事情。正好高中畢業那一年,內蒙古航天技校創立,鄭朝陽非常幸運地成為了首期學生。

內蒙古航天技校屬於企業辦學,建校初衷是定點培養航天事業發展急需專業的技術工人,在十幾年的辦學時間裏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的技能工人,為內蒙基地的技能人才培養做出了貢獻。

“車鉗銑、沒法比”。在工廠職工大院里長大的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聽父輩們這樣講。所以上技校時,鄭朝陽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鉗工。

在航天技校,他開始真正學習一門技術。“做好一件事,前提是你真正喜歡它”,鄭朝陽學鉗工,就是兩個字“喜歡”。

鄭朝陽非常珍惜上技校的機會,因為進了技校,等於是一隻腳已經跨進了工廠,跨進了航天事業,這是他夢寐以求的。他勤奮好學,肯動腦筋,“心靈手巧”的特質逐漸顯露,實操和文化課成績都很不錯,當了班長,做著表率,深得老師們的肯定。

青春在這裡閃光

1988年,他從航天技校畢業分配到了爸爸所在的工廠——六院359廠,成為4分廠鉗工組的一名鉗工,也從一名“航天子弟”變成了一個航天人。

在進廠前的一天,鄭朝陽找一直非常關心自己成長、亦師亦友的班主任王志明老師談心。他現在還記得當時王老師説的幾句話,大致是:“到了單位一定要勤快,要不怕吃苦,把事情幹好。咱們都是普通人,把小事幹好了,就是大事。把平凡的事情做好了,你的一生就不平凡了。” 

鄭朝陽説,王老師的話雖然語不驚人,但他在心底裏記住了“勤快”二字,並成為自己一生踐行的職業操守。

航天工作無小事。一開始,他跟著師傅王志國當學徒工。牢記著王老師的叮囑,他不怕臟不怕累,以三尺鉗臺為舞臺,認真細緻地幹好每一項工作。他堅守著“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的工作信念,把業餘時間基本都用在了琢磨每一道工藝細節、鑽研每一個技術難點上,加班加點成為工作常態。

鄭朝陽慢慢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鉗工的活兒確實需要一雙“巧手”,才能幹出精品,不足之處是幹得慢、效率低,手工打磨還耗費體力;這時候,就得想“偷懶兒”的辦法,怎樣既幹得好,還要幹得快。“怎樣在最有效的時間內幹出最漂亮的活兒”,成為他追求的目標。

“活兒幹的好壞,主要在工裝設計。”工裝成為鄭朝陽的“金剛鑽”。設計一個合理的工裝,不僅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提升産品質量。比如,型號産品的一個小零部件導線固定環,批量很大,但是零件體積小、精度高,不僅要在厚度0.8毫米、寬度7毫米的小長條上彎出一個極小的內圓,還要打兩個比沙粒還小的孔,加工過程中的半點疏忽,就容易産生誤差,很難保質保量完成任務。

為此,他經過認真研究琢磨,自行設計製作了導線固定環體系列工裝,使加工效率一下子提高了10倍,合格率從不足50%提高到100%。

一勤天下無難事。鄭朝陽的“勤快”體現在方方面面。他不但按時按點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務,還“有求必應”,只要是有人找到自己幫忙,他都及時伸出援手。無論是工作中的技術難題,還是日常生活中修修補補的小事情,只要找到他,問題總能迎刃而解。

十年磨一劍。鄭朝陽在工作前十多年裏,多次被獲得“青年崗位能手”、“先進生産者”、“青年質量標兵”、“青年無差錯崗位”等榮譽,兩次在六院青工技術比武中獲得第二名。1999年,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優秀青年崗位能手。

鄭朝陽工作照

(鄭朝陽工作照)

堅守方尺鉗臺30年

鄭朝陽的工作,很大一部分是為生産導彈配套加工工藝裝備。一説導彈,大家肯定把它與“高精尖”聯絡在一起。正是因為導彈技術太高新、太尖端,很多零部件的加工無法通過自動化機床來生産,必須借助手工打造的工藝裝備來保證加工精度。

在朱日和沙場閱兵和2015年“九·三”閱兵方隊中,鄭朝陽就參與了兩個型號導彈的工藝裝備的手工打造。甚至可以説,這些工藝裝備的精度,直接決定著零件加工的精度,決定著導彈能否準確擊中目標。

在高精尖技術領域不斷創新是航天人永恒的追求。這些年,鄭朝陽的工廠越來越忙,他們製作打磨的精密零件,被安裝到了越來越多的新型産品上,技術越來越新,更新換代的速度越來越快。

鄭朝陽帶領班組大膽攻關革新,出色地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難關:將自製絲錐改製成獨特的菱形鑽頭,實現了某重點型號高強鋼小孔精確加工,保證了型號定型批産;設計製作的聯結套筒刻線工裝,特別是某零件倒棱機的應用,使産品生産效率提高了5倍;設計製作的電感固定環工藝裝備,使某型産品加工效率提高了10倍。

在某項批産任務中,零件數量多、批量大,加工精度高、生産週期短,絕大部分零件都需要鉗工進行手工操作完成劃線、鑽孔、打磨、彎曲成形等工序,工作量相當大。鄭朝陽覺得,用老辦法蠻幹肯定完不成任務。他帶領全組人員進行攻關,自行設計製造了刀具、鑽模、劃線工裝、彎曲模等各類工具近100件套,確保了産品質量的穩定性,大大地提高了生産效率,最終保證了型號批生産任務的順利完成。

2012年,鄭朝陽參與了我國首臺三維輥彎成型樣機的研發裝配工作。這是企業與高校合作研發的一項民用産品,零部件的加工精度非常高,沒有任何相關的加工裝配經驗。他是項目技能操作&&人,堪稱完美的“工匠手藝”發揮了關鍵作用,一個個在其它企業無法攻克的難題都迎刃而解。

他不僅加工生産了無數零部組件、工裝,還完成了對2000多個設備零部件結構的調整、組裝和調試,將理想化的“設計原理”變成了現實,多項技術填補了國內生産空白。

近年來,科研生産任務日益增多,組裏的活兒都是成批成量的轉來。鄭朝陽所在的4分廠大廠房,每天早上8點多開始,車、鉗、銑、刨、磨幾十台機床陸續啟動,各種轟鳴聲不絕於耳,上有天車滑動,下有工件轉運,緊張而忙碌。

鄭朝陽作為鉗工組的“領頭雁”,每逢科研生産專項任務、型號攻關,他總是帶領班組衝在型號任務最前線。從盛夏酷暑到隆冬嚴寒,他們的生産加班經常幹到晚上12點以後,最忙的時候要幹到淩晨4、5點鐘,甚至到早晨8點接著幹,為的是不讓整個六院的科研生産大計劃在359廠誤點。

作為鉗工領域的技術&&人,鄭朝陽幾乎參與了企業承制的所有固體火箭發動機裝藥芯模的裝配。他自行研究的刮研技術和裝配定位方法,解決了不同材料不同結構芯模裝配間隙難題。這項創新成果,後來經過總結梳理,榮獲了內蒙古自治區職工經濟技術創新重大成果獎。

鄭朝陽發明總結的創新成果累計達到100多項,助力企業做好“上天”的文章,壯了國威,揚了軍威。

(鄭朝陽和同事在一起)

(鄭朝陽和同事在一起)

把“情義”二字放在前面

國防裝備建設的特殊使命,航天産品系統工程艱巨性複雜性的特點,決定了固體火箭發動機的研製生産有著科學嚴謹的計劃安排。每一個工序、每一個工位都有著“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應。每一個零部件的質量,每一項生産任務的節點,都是“工匠們”必須要保證的。加上固體火箭發動機高、精、尖的技術要求,在工藝和生産加工技術傳承方面,對師傅的“傳、幫、帶”有著很強的依賴性。

從外部環境來講,地處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郊南地村的359廠,在吸引人才上並沒有多少優勢,特別是越來越稀缺的高級“藍領”。內部培養、崗位鍛鍊、實踐成才幾乎成為企業高技能人才培養使用的唯一途徑。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像鄭朝陽這樣的技能大師,對企業相關工種的技術發展和技能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1998年開始,鄭朝陽開始帶徒弟。在隨後的近20年裏,他陸續帶了十幾個徒弟,其中鉗工科班的徒弟有7位;還有跨工種學鉗工的,還有剛入廠需要在一線操作崗位實習一段時間的工藝技術人員。現在,徒弟中有高級技師1名、技師2名、高級工5名,都是獨當一面的生産骨幹,創新成果也屢屢獲獎。

新人到崗,相比于徒弟的技術基礎,有經驗的師傅更看重的是新人的工作態度和工作狀態。因為,技術可以通過方法、通過勤學多練獲得,而態度和興趣發自內心、某種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的職業生涯可以走多遠。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鄭朝陽説這句老話是説給當徒弟的。作為師傅對待每一名徒弟,“不僅要領進門,還要管修行”。

在鄭朝陽這裡,不管是哪一類徒弟,他都會按照徒弟們的性格特點,因材施教。一個熟練的鉗工,培養週期一般需要2-5年的時間。但是,鄭朝陽看重徒弟們工作的自覺性、積極性,要求他們苦學、苦練,一兩年時間必須學出個樣子來!

 “絕技絕活其實就是生産中的一些竅門兒,也就是方法和思路,説白了就是一層窗戶紙”,鄭朝陽説自己不在乎、也一直在“捅破這層窗戶紙”。他教徒弟,只要你是這塊料、愛學習,就會把自己掌握的東西全部傳授,“沒有什麼可保留的”。

近年來,他帶領徒弟們和班組成員大搞創新,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在大大提高生産效率的同時,帶動了班組內的技術技能創新氛圍,加速了新人的成長進步,徒弟們的創新項目也屢屢獲得上級的表彰獎勵。

“管理不能有嚴有松”,管理班組,無論是考勤紀律,還是任務分配,鄭朝陽都信奉公平公正。特別是師傅和徒弟,既是師徒關係,在班組裏還是工友關係。

作為師傅和班組長,鄭朝陽既要帶徒弟,還要把整個班組的任務分下去,活兒有輕重緩急,工時就有你多我少,把活兒科學合理地分下去還真是門學問。

“與人相處就是‘情義分爭’,任何時候把‘情義’二字放在前面,你就做對了”,鄭朝陽説。

“不佔組裏和徒弟們一分錢便宜”,鄭朝陽説到做到。這幾年 “急難險重新”任務多,需要承擔責任的時候,他總是衝在徒弟和組員們的前面。

遇到難幹、勞動強度大的活兒,他就帶著徒弟們搞創新,千方百計設計工裝,讓工作變簡單。難題解決了,“難活兒”變成“好活兒”了,他就脫身出來讓別人繼續幹,自己再去承擔更重的任務。

 “矛盾不出組,不給車間主任找麻煩”,正是這份責任和擔當,鄭朝陽班組裏的矛盾總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近年來,班組沒有發生一起質量和安全事故,始終保持産品一次交檢合格率100%,生産節點完成率100%,他帶出了一個團結向上、和諧奮進的攻堅班組。

(鄭朝陽工作照)

(鄭朝陽工作照)

技能大師的德藝之道

2016年,鄭朝陽作為內蒙古自治區“優秀共産黨員”中的唯一獲獎代表,登上了內蒙古自治區慶祝建黨95週年大會的主席臺做主題發言,他説:我是一名鉗工,一名航天人,在近30年的工作實踐中,我不忘入黨初心、秉承工匠精神,腳踏實地、心懷感恩、一路向前,努力為國防事業、航天事業不斷發展和打造祖國北疆靚麗風景線添磚加瓦。

2017年,鄭朝陽在為全區新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講黨課時講到:沒有一往無前的拼搏精神,沒有無私奉獻,沒有腳踏實地,沒有在平凡崗位上的執著堅持,就沒有今天我們航天事業的突出成就。

在鄭朝陽班組的一個角落裏,有兩個大箱子,裏面放著他近年來獲得的各級各類榮譽和獎勵的證書、牌匾等。

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0多年,鄭朝陽在方尺鉗臺旁一站就是近30年。他先後獲得全國技術能手,中國航天基金獎,內蒙古自治區優秀共産黨員,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優秀共産黨員、“十大技能高手”、勞動模範、五保勞動競賽先進個人等諸多榮譽,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近年來,鄭朝陽成為企業能夠獨當一面的專家型高技能人才之一,他每天都非常忙碌,一年365天,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加班。

鄭朝陽總説:人要學會感恩。我們要感恩身邊人的各種幫助,感恩組織的培養,感恩我們身處的這個美好的時代。

他把感恩付諸於行動。除了幹好鉗工的活兒,很多時候,他要幫著解決各種“急、難、險、重、新”任務中的難題,別人眼中的“分外事”,在他這裡都是“本職”。

説到鄭朝陽,大家評價最多的是他特別愛幫助別人。無論是班組的還是分廠的,甚至是兄弟單位遇到技術問題,只要找到他,他從不推脫,問題總能迎刃而解。他雖然經常“被打擾”著,卻總是幸福快樂著。

“做到99分還不夠,要做到101分”,他這樣要求組員,自己更是身體力行。

人過中年,鄭朝陽過早地出現了斑斑白髮。因為承受著多處病痛,他一直身體清瘦,但他幹活、加班從不言苦、不喊疼,幹起活來還是一絲不茍的“大師範兒”。

近年來,我國航天事業和國防事業蓬勃發展,與之相關的科研生産任務逐年成倍增長,鄭朝陽所處的生産一線很苦很累,某種意義上説,沒有像鄭朝陽一樣的“工匠”們的幾十年如一日的奉獻精神,我們‘國之重器’的強大“心臟”就不會如此強大。

鄭朝陽這樣的航天人群體,這樣的工匠團隊,堅守崗位腳踏實地,他們的精神高度成就了技能水平的高度,也成就了中國航天事業、國防事業新的高度!(來源:中國國防郵電工會 文/徐玉榮 )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