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玉峰:蛋皮剝出的發明 讓3萬多眼病患者重見光明

道德模範 來源:央視網 2017-11-20 第547期 A-A+

 

央視網消息:28歲的河南姑娘陳秋霞,在黑暗中生活了18年,進行角膜移植手術後,當臉上紗布拿開的一瞬間,陳秋霞脫口而出:“我看見了”!她第一次看到了丈夫和三歲女兒的模樣。

為她做手術的是浙江大學附屬邵逸夫醫院眼科主任姚玉峰。姚玉峰説,當陳秋霞説她看到了的時候,他知道自己成功了,那種心情是做其它事所感受不到的。“生病把一個人的生命推向了接近懸崖。我們能夠把他從懸崖拉回來,他可能走的就是一個健康生命的道路。這個時候你會很安寧。”

實際上,姚玉峰所説的達到安寧,更多的是來自醫生職業的“不安”所驅動。1906年,德國醫生施行人類第一例角膜移植,為角膜病盲患者帶來了希望。但是,排斥反應是攔路虎。為了解決排斥反應,眾多科學家前赴後繼,努力了近一個世紀,一直沒有攻克難關。1991年,姚玉峰赴日本大阪大學醫學部眼科研修。他選擇的博士課題就是研究排斥反應機理。

姚玉峰發現排斥反應最主要的對像是內皮層,僅有6微米厚,保留起來十分困難。一天早餐,他拿起雞蛋剝開一片蛋殼,露出完好無損的蛋衣。蛋殼跟蛋衣的關係,非常像角膜整個基質層跟內皮層的關係,這讓他頓悟!他提出一個大膽的設想,如果先把類似“蛋殼”的角膜基質層與類似“蛋衣”的內皮層分離開,那麼“蛋衣”完整保留就可能實現。然而,要實現這個設想,現有的器械都不適合,一剝就把內皮層捅破。姚玉峰於是自己設計和發明專用器械,獨特的“姚氏鑷”及一整套姚氏手術器械就是在經過無數次的研發磨合後誕生的,這幫助姚玉峰攻克了世界級難題,被國際眼科界命名為“姚氏法角膜移植術”,在世界“角膜移植進步史”中,第一次出現了中國人的名字。

“姚氏鑷”可以開眼角膜0.1毫米的口子。姚玉峰説,傳統的角膜移植會有排斥反應,姚氏法角膜移植把角膜裏面只有頭髮絲1/10粗細的一層保留,所有其它的混濁都換掉,恢復角膜透明性,又不會發生排斥反應。姚玉峰獨創的世界首例角膜移植術,不但大範圍應用在國內患者身上,也被推廣到美國日本歐洲等地。

 (姚玉峰為患者診治)

姚玉峰把治療眼角膜病作為自己終生奮鬥的“光明事業”,不計國外優厚待遇,帶著所學的國際頂尖技術,毅然回國惠澤百姓。1995年回國時,國內角膜病患者大約有上千萬,導致失明的也有約300萬,而那時的國內角膜移植技術還處於起步階段,急需新知識、新技術。當姚玉峰來到成立不久的邵逸夫醫院時,他幾乎白手起家、靠著一把鑷子一把剪刀籌備起了眼科。

姚玉峰説他報到的第一天就有二十多個患者跟過來,他告訴患者説,他現在什麼東西也沒有。一位患者説我們找你看,是因為我們在其它地方治不好。姚玉峰診斷後,發現患者眼球還是有可能保住的,儘管條件簡陋,他還是想辦法做了第一台手術。那一年,他就做了400多臺手術。

作為世界一流的眼科專家,姚玉峰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眼科的“獨門絕技”授之於人,讓更多的醫生成為專家,回饋更多需要的人。“我們的父母,我們的親戚,以及我們中國人始終是我們應該感恩的一個對象,同時也是我們應該服務的對象,當我們掌握一定知識的時候,最想回饋的是這個群體。”

姚玉峰心心唸唸的這個群體,在我國目前每年新增30萬例病患,可每年有幸能手術的也只有1萬例。面對技術要求苛刻、工作清苦又回報少的角膜病專業,姚玉峰安於寂寞、始終堅守。20多年來,經他治療過的眼角膜病患者就有30萬人,將近3萬人經他手術重見光明。

從2009年開始,在醫學會和邵逸夫醫院的支持下,姚玉峰開始了“姚氏法”的普及,每年面向全國眼科醫生,舉辦兩期眼科培訓,培訓班一辦就是八年,從最初50多人的小班,變成了現在500多人的大課堂,而且期期爆滿。如今,姚玉峰在全國已累計培訓了4000多名角膜移植的專業人才。

姚玉峰説,是國家培養了他,讓他有機會走向更高的平臺。如果有10個,100個,1000個姚玉峰,那就可以讓十個、百個、千個,更多的人重獲光明,這樣才不違自己學醫的初心。(線索來源:國家衛生計生委宣傳司)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