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診地球”張天友:還記得那年的5.12嗎?我當時就在現場

大國工匠 來源:央視網 2017-11-16 第542期 A-A+

編前語:“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開展,中央新聞網站、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及主要商業網站共同參與。活動旨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通過採訪報道基層工匠典型,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網全社會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1

央視網消息:2017年11月15日,上午,重慶市地勘局607地質隊辦公室,一行人見到了傳説中“讀懂了地球語言”的正高級工程師張天友。

與天為友,卻與大地結緣。1989年參加工作至今,張天友多次被評為重慶市地勘局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産黨員。今年他還被評為“巴渝工匠”十大之一。頭銜也積累了一大串:重慶市地勘局607地質隊隊長助理兼隊副總工程師,全國註冊岩土工程師,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重慶市國土系統科技&&人、市國土系統水工環專家、市建委岩土分會副主任委員、市工程勘察技術諮詢專家、市交通委員會岩土工程專家,以及“張天友教授工作室”創建人。

聊興一起,思緒就飛過了窗明幾凈的玻璃窗。沒有酷炫的大型機械可供讚嘆,無法再現地勘工作的“野外生存”,然而一個個或驚心或暖心的勘驗現場仿佛就在你眼前。

丈量經緯  另類守護

不知道、不看好、不理解,在“不明真相”的大眾眼裏,地質隊員的形象和所從事的工作是模糊的。憑藉經驗主義和望文生義,也許會聯想到和岩石、礦産打交道的人,但其實,那只是地質工作的其中一部分。

“我們的工作以國家基礎性公益性的居多,也有商業性質的勘探。”張天友介紹説,地質工作也分專業,礦産勘探只是其中一個,其他還有工程、水文、環境、岩土等等,而這些大多與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命財産安全,以及生態環境和生活品質的提升都息息相關。

首居其要的是搶險救災,提供防災預案。

時間回到2008年,5月12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天災讓人猝不及防。當天北京時間14時28分04秒,汶川地震發生了,芮氏震級達8.0Ms,嚴重破壞地區超過10萬平方千米,其中,極重災區共10個縣(市)。張天友,震後第二天即冒著余震的危險,跟隨重慶地勘局第二批支援隊進入北川龍潭溝。

“當時的龍潭溝滿目瘡痍,滾石不斷,我們主要的任務是找到危險區域,檢測地質狀態,進行風險評估,為防治次生災害提供技術支持。”張天友前前後後去了三次,第一次為了摸清險情,再次三次則是為了災後重建蒐集地形地貌的情況,排查風險,提供安全解決方案。“有點艱苦,從早走到晚,當時的情況只能步行、攀爬,很多時候無法回駐地補給,正經飯都沒得吃。”

2

(5.12汶川地震赴川搶險)

參與汶川大地震危急搶險,讓張天友畢生難忘,不僅是因為災難帶給他的觸動和艱苦的工作環境,還因為一次驚險的經歷。在勘察龍門山時,張天友在已經震松的傾斜度幾近50°的陡坡上徒手爬坡,為了確診一處危險區域,失足滾落了20-30米,還好最後有驚無險。“這差不多是地質隊員們野外工作的常態,危險系數高,傷殘和傷亡事故多。不歷危險就不是合格的地質人。”

張天友在2014年奉節“8.31”特大暴雨抗洪搶險救災中擔任總指揮,及時、準確的預判和果斷的處置,確保了槽木村、陽北村共161戶637人的生命及財産安全,受到時任重慶市長黃奇帆、市委副書記張國清等領導的高度肯定及當地政府的通報表彰。也就是因為“8.31”搶險讓更多的人認識到地質工作的重要性,重慶地質行業的改制擴展得以更順利的進行。

此外,他組織完成了江津白沙鎮、巴南區東泉鎮等17個鎮的地質災害風險集鎮調(勘)查工作,查明了地質災害隱患點102處,確保了10多萬人的生命財産安全;解決了奉節縣安坪鎮因藕塘滑坡搬遷新址問題,規劃安置15萬人;積極參與了巫山等區縣的建成區及拓展區城市地質環境容量論證等工作,為城市規劃建設提供科學依據等等。如今,張天友已經是重慶市9個區縣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支撐的技術總負責人,4個區縣地質災害應急救援顧問。

初心當如是 浮沉與國同

很難想象,張天友這樣的高技術人才也曾經歷“下崗再就業”。

上世紀80、90年代,地質行業重心集中在礦産開發上,而以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為專業的張天友很長一段時間在單位無用武之地。迫於生計,自謀生路,下崗了一年。但是他下崗未離崗,對於地質工作的這份喜愛,是非常單純而樸素的。

“我是農村的娃兒,能夠考學考出來就很滿足,又選擇地質這個專業,也就喜歡上這一行。” 張天友1967年生人,畢業于長春冶金地質專科學院。作為80年代的地質專科生,張天友真正大展身手是1994年回歸崗位之後。

(攝影 劉思琦)

(攝影 劉思琦)

“我只是這個行業的一個縮影,地質行業是隨著國家的發展方略、大政方針和民生政策逐漸蓬勃起來的。”張天友説,沒有三峽庫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沒有西部大開發、沒有城鎮化建設,重慶地質行業的發展不會這麼快,他自己也不會重新上崗,服務至今。“這個行業命運與國家發展緊密相連。”

在重慶城市基礎建設方面,張天友指導完成了重慶市首次開展的城市地下空間調查工作。該項目既是“重慶都市經濟圈環境地質調查”的子項目之一,又是“長江經濟帶”地調資料的重要組成部分,面臨缺乏工程經驗、資料少且分散、涉及單位部門多的困難,他帶領項目組採用多種方法開展地質剖面測量工作,反復研究、諮詢,最終查明渝中區、九龍坡兩區地下空間資源分佈情況,為重慶市可持續發展與長遠規劃提供了基礎地質數據和科學決策依據。

他相繼主持完成了20余個重點、大型項目,其中“黃花園大橋石板坡立交橋NB匝道邊坡勘察”項目獲得了省部級優秀勘察二等獎;指導完成了重慶江南機場岩土勘察,提供了滿足機場設計所需的地質詳勘技術資料和數據,其勘察成果得到了業主及設計單位的一致好評。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地質人也在默默做著貢獻。

“國家大力推進精準扶貧,我們地質隊員也能發揮大作用。大多貧困地區尤其是極貧地區嚴重缺水,生産生活受到嚴重影響,我們的長處就是——找水!”從2006年開始,張天友參與、指導彭水、城口、武隆等岩溶石山地區找水工程,解決了上萬人及牲畜的飲水問題。“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

此外,為了解決城鎮化建設中,建設用地與耕地用地的矛盾,他主持完成了涪陵、梁平等土地整治800畝,切實提高了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保障土地可持續利用;為了切實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發展理念,他參與完成了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及污染場地修復。積極參加土壤及地下水等地質環境污染問題研究,已完成了重慶鋼鐵廠搬遷后土壤污染調查課題及巴南區花溪河流域地下水污染調查課題研究。

可見,抗險救災有他們,基礎建設有他們,民生發展有他們,生態發展有他們……國家發展戰略離不開他們。總有人在你看不見的地方,默默付出,執著守護。(央視網 張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