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在四川劍閣縣開封人民法庭新辦公樓二樓,一間不足10平米的辦公室裏,保留著法庭搬遷時捨不得丟掉的老物件:三個國徽、兩個磨損嚴重的背篼、一輛老舊的28圈永久牌自行車、三套木制的法庭標牌和兩幅巡迴審理的橫幅,還有老百姓自發送來的錦旗、各式各樣的獎狀挂滿了墻壁,琳瑯滿目的獎盃和獎牌擺滿了書桌。
這些,都來自郭興利,四川廣元劍閣縣的一名基層法官,也是黨的十九大代表。20多年來他一直堅持自己多動腿、群眾少跑路的理念,用竹背篼背著國徽和卷宗巡迴辦案,也被譽為“背篼法官”。
因為一次經歷,他的法官夢生根發芽
1960年,郭興利出生在劍閣縣正興鄉龍虎村一個貧苦的農家,初中畢業後輟學,18歲時在鄉親們敲鑼打鼓的歡送下入伍。在部隊的13年裏,他把父親的叮囑牢記於心,勤學苦練,很快加入了中國共産黨,並先後三次榮立三等功。
16歲時的一次經歷,讓郭興利對轉業後有了明確的規劃。原來,那時家鄉的親戚因夫妻關係不和鬧離婚,在民政局和法院之間,來回“折騰”了好幾趟。年少的郭興利感覺到,缺乏法律知識,很容易吃虧。從此,學習法律,使用法律,讓更多的老百姓了解法律的“種子”在他的心裏悄悄地生根。
於是,在部隊服役期間,他參加了北京人文函授大學法律專業學習,通過3年的努力,系統地學習了法律知識。“轉業回家鄉,成為司法工作人員,回報養育自己的父老鄉親。”
郭興利為當事人釋疑解惑。 圖片來源:四川文明網
背起竹篾背簍 把“巡迴法庭”搬到農家院壩
劍門大山蜿蜒起伏、直衝霄漢。開封鎮位於海拔800米的玉蘭山腳下,距離劍閣老縣城59公里,境內山高坡陡,溝壑縱橫,荊棘叢生。20多年前,老百姓外出辦事幾乎全靠步行,最遠的村組距離場鎮超過一百公里。
“老百姓什麼時候到,我就什麼時候開庭。”郭興利制定並堅守著這個原則。一天,郭興利開庭審理一對老人狀告兒女贍養的案件。原定上午9點開庭,臨近中午,兩位老人才氣喘吁吁、步履蹣跚地趕來。一打聽,才知道老人們早上5點鐘就摸黑出發,在30多裏的山路上緊趕慢趕,走了近7個小時才趕到……
“等百姓上門求助不如主動上百姓家去解難!”左思右想之後,郭興利決定採用馬錫武審判方式,開設巡迴法庭,走進農家院壩解決訴訟糾紛。怎樣將法庭設到案發地巡迴審判呢?看到山區的百姓趕集時人人背個竹篾編織的背篼。郭興利覺得來了“靈感”,背篼上面裝國徽寬敞,下面裝標誌牌、卷宗安全。就這樣,郭興利買來背篼,背著“法庭”開始了巡迴審案的征程。
3300件案件換回了老百姓的信任
巡迴審案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堅持下來更是難上加難。夏天,不是炙熱的陽光,就是傾盆而下的大雨;冬天,白霜滿地,刺骨的寒風順著脖子往衣服裏面鑽,常常凍得人牙齒打顫……
背篼一放,國徽一挂,幾張桌子一搭,甚至幾個石塊一壘,走到哪都可以開庭……面對困難,郭興利從沒有退縮,他和同事們跋山涉水、進村入戶、深入田間地頭,將法庭開到了村村寨寨,將法制的種子播撒到山山水水。
25年來,他的足跡遍佈轄區方圓600余平方公里的每一個角落,背爛了10個背篼,磨爛了37副背繩,累計步行10萬餘公里。巡迴審判案件2450件,無一改判,無一信訪、投訴,無一不廉舉報。漸漸地,當地的老百姓一見了他,都親熱的喊到:“背篼法官”來了。
能夠當選黨的十九大代表,郭興利説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大事。“對黨忠誠,愛崗敬業,黨和人民會記住你。26年,3300件案件換回了老百姓對我的信任,在自己本職崗位上,實現了我初心的選擇,也實現了我對黨忠誠的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