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代表】何中虎:從麵條、饅頭中破解生命密碼

行業先鋒 來源:央視網 2017-10-19 第515期 A-A+

央視網消息:民以食為天,食以麥為先。作為黨的十九大代表、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何中虎做的就是一件關乎國民飲食幸福感的大事。他破解了小麥品質的“生命密碼”,為提高中國人的主食消費品質和營養水平作出了一大貢獻。

1963年,何中虎出生在陜西蒲城的農民家庭。當地為旱作農業,乾旱使小麥長不起來,偶有雨水充沛卻由於麥稈高而倒伏收不上來。小麥産量不高,家家戶戶上頓下頓吃的就是玉米和紅薯。小時候,何中虎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吃不飽,所以,能吃上撈麵和白麵饃就是他兒時的夢想。

在何中虎的實驗室裏,不僅有精密的實驗儀器和設備,還有磨面機、壓面機、烤箱、爐、鍋等“接地氣”的工具。陽娜攝

在何中虎的實驗室裏,不僅有精密的實驗儀器和設備,還有磨面機、壓面機、烤箱、爐、鍋等“接地氣”的工具。攝影/陽娜

1980年,何中虎被北京農業大學錄取。後來在讀研究生的時候,他將方向鎖定了小麥遺傳育種,並於1989年獲得博士學位。1989年,何中虎先後到墨西哥的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做訪問學者。

“你們中國小麥的品質怎麼樣?”何中虎在國外時常被問到這個問題。

我國小麥品質研究始於20世紀 80年代中期,而美國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已建成較為完善的小麥品質常規評價技術體系。當時國內對中國小麥品質家底尚不清楚,更談不上國際發言權。

於是,何中虎立志培育優質小麥品種。1993年,他回國到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工作,承擔起小麥品質研究的重任,首選麵條進行研究。

顏色、口感、味道,是小麥的什麼性狀決定著麵條的這些品質?經過對成千上萬樣品的品嘗、分析、對照、檢驗,研究團隊最終確定了包括蛋白質、澱粉在內的三項指標。不過,何中虎並不滿足於麵條評價指標的表型分析,他引入分子標記技術,在基因層次闡釋麵條品質遺傳機理,使品質育種有規可循。

隨後,何中虎又確定了饅頭、餃子等主要食品的品質選擇指標。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包括磨粉品質評價、加工品質間接評價,以及5種主要食品實驗室評價與選擇指標的中國小麥品種品質評價體系。

麥田中的何中虎

麥田中的何中虎

2008年,何中虎主持完成的“中國小麥品質評價體系建立與分子改良技術研究”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這是對他科研成果的至高評價。

取得成果後,他一鼓作氣確定了饅頭、餃子等主要食品的品質選擇指標,建立了表型分析與基因鑒定相結合,包括磨粉品質評價、加工品質間接評價和五種主要食品實驗室評價與選擇指標的中國小麥品種品質評價體系,被20多家育種單位和麵粉公司採用,建立的基因標記技術在美國、澳大利亞等16個國家廣泛使用。

何中虎非常能體會農民對農業新技術和新品種的渴望。技術推廣往往在最後一公里出問題,於是他每年至少有2個月用在品種推廣上,足跡遍佈華北、西北等十幾個省份。他還與農技部門密切合作,把新品種推廣與高産創建、定點扶貧相結合,和當地技術人員共同努力使國家級貧困縣甘肅涇川、靈臺等旱地小麥大面積實現了畝産從400公斤到500公斤的跨越。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依靠團隊的智慧才能應對困難與挑戰。”這是他最深的感受。何中虎和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的科研機構建立了3個國際聯合實驗室,為全國35個單位的110名研究生和科技人員提供出國深造和合作研究的機會。

“對我們來説,就是要把更優質綠色環保的品種,送到農民手中。”何中虎説。(材料來源:新華社 紫光閣網)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