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0.005毫米!他用獨門絕技突破銑床精度極限

大國工匠 來源:央視網 2017-10-4 第500期 A-A+

1

工作中的王剛

央視網消息:“銑工是我的強項,沈飛是我的家。工人幹好了,一樣有作為,一樣有出息。”説這句話的人名叫王剛,是中航工業集團公司首席技能專家。他曾先後獲得新中國航空工業創建60週年航空報國突出貢獻獎、中航工業十大傑出青年等稱號,由他領軍的“王剛勞模工作室”如今成為全國示範性勞模創新工作室。

1999年,王剛從沈飛高級技工學校畢業後,被分配至中航工業沈飛數控加工廠,剛入廠的王剛靜下心來思考著自己的未來並鎖定了“成為工廠裏挑起大梁的好工人”的目標。從此,銑床成了他最好的“伴侶”,轟鳴的廠房就是他的“樂園”。

“既做航空人,就知責任重,既做新裝備,就得多付出。”早已成為王剛內化於心外化于形的行動自覺。

每天沒到上班時間,他已經站在銑床旁;下班鈴聲響過多時,他依然加班到大半夜、吃住在廠房內已是家常便飯。生産研製任務最吃緊的那個時期,他連續三年一天都沒休息,就連春節都是在工廠裏度過,工廠成了王剛的第二個家。

細心的人估算了一下,王剛10年的工作時間幹完了相當於正常工作15年以上的工作量。當攻堅決戰的硝煙散盡,義務獻工變成了習慣,他每天都是提前一個多小時來到工作崗位做好當天開工前的各項準備並第一個開動機床加工生産。

隨著科研生産任務的不斷增加,他又索性把中午一個半小時的休息時間壓縮成半個小時,每天又擠出一個小時投入到工作中。

王剛從事的工種是航空結構件銑削加工。俗話説,“鉗工怕鑽眼,銑工怕銑扁”。一直以來,易變形的薄壁零件銑削加工是這個領域的最大難點。王剛在工作實踐中成功地解決了此類零件在銑削加工中零件剛性差、變形量大,加工尺寸精度和質量難以保證的技術難題。一般銑床銑削加工的最高精度為0.01毫米左右,王剛能達到0.005毫米以上,而鉸削、鏜削加工能夠達到0.002毫米的加工精度極限,尤其是他的小孔鉸削技術絕活更是令人拍案稱奇,他能用一把鉸刀,通過不同的切削方法和冷卻潤滑介質的配合,加工出多種不同直徑的孔徑來,孔徑大小在一定範圍內竟然可以隨心所欲調整,創造了機械加工領域的奇跡。

新時期的産業工人,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只是簡單地付出體力勞動,而是要勇於站在新技術的前沿。無論工作多麼繁重,王剛始終沒有放鬆過學習,這些年,僅購買專業書籍就花了兩萬餘元。學以致用,他累計創造了六百餘項技術革新和工藝改進,有兩項成果成功申報了國家專利,為公司創造經濟效益數百萬元。

王剛

王剛

2010年,“王剛班”誕生了,這是沈飛公司第一個以員工名字命名的班組。他帶著班組30余名成員一起學習成長,白天面對面、零距離交流,晚上通過班組QQ、微信群分享,他把自己的“獨門絕技”毫無保留地教給大家。

“王剛班”成員的技能水平飛速提升,從原來普遍的初級工、中級工水平提升到技師、高級技師水平,一躍成為公司技師以上員工最多的班組;在某重點型號的生産研製過程中,王剛帶領他的工友們一起創造了全部産品“零缺陷”交付的奇跡,這在沈飛新機研製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2011年,王剛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這是沈飛公司為王剛搭建的另一個大顯身手的舞臺。工作室實現技術革新、生産攻堅、工藝改進等413項,提出合理化建議200余條,累計減少産品加工工時兩萬餘小時,避免廢品損失200余萬元,節約産品材料成本400余萬元,自製工裝、輔助夾具、工具260余件(套),節約工裝工具成本600余萬元。有12項申請了國家專利,其中,4項榮獲國家發明專利,8項榮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創新成果轉化405項。

如今,王剛帶領他的團隊創造經濟效益1.9176億元,其中,創收1.7823億元,節資0.1353億元。王剛、王剛班以及現在的王剛勞模創新工作室正在迎接新挑戰、破解新問題,為我國航空工業發展和國防現代化建設再立新功。(素材來源:中國國防郵電工會全國委員會)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