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勁松:打造宇宙“電燈泡”的人

大國工匠 來源:央視網 2017-9-25 第491期 A-A+

劉勁松

劉勁松

央視網消息:從事特種顯示和微波技術研究數十年的劉勁松是安徽一家光電技術研究所的副所長,他主持並參與了我國第一隻機載高亮度、高分辨率平視管組件、第一隻機載頭盔顯示管組件、第一套艙外航天服照明及報警裝置,點亮了天宮一號和無數戰鬥機的雙眼,打破國外禁運和技術封鎖,為國家節約外匯數億美元。

“從東內街城隍廟的民房,到現在建成了生態型的高科技園區;從最開始創業時13個人的小研究所,到今天成為擁有眾多科技人才的國家創新型企業;從研發出我國第一隻機載高亮度平視管組件,到今天擁有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和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等四個國家級創新平臺的科研院所……”回憶往昔變遷,劉勁松記憶猶新。

28年來,劉勁松從一個工科大學的“學霸”畢業生變成了從事特種顯示和微波技術研究的中堅力量。他心裏一直秉持的工匠“初心”,從未改變。

為了確保産品的原材料質量,劉勁松帶領物資採購部門親自去各原材料廠家選材,並進行試驗驗證。一個月的時間,在很多人看來,悠閒地過幾個週末就過去了。但對於劉勁松團隊來説,卻要按秒來算。研究所缺乏載人航天環境試驗設備,劉勁松便親自帶著設計好的試驗産品,去北京航天總體單位開展環境摸底試驗。

2008年9月28日,“神舟七號”宇航員翟志剛圓滿完成出艙任務,當時飛天艙外服頭盔上的照明和報警系統就是由劉勁松作為項目總指揮,帶領團隊自主設計研發的特種光源。

“當時我們全所的人都集中在大屏幕前,一直很擔心,直到他們安全返回,才把一顆懸著的心放了下來。因為之前無論如何模擬,都無法達到真正宇宙環境中的效果,還是捏了一把汗。”劉勁松説。

之所以這麼擔心,是因為宇航員使用的艙外服照明和報警裝置屬於特種光源,翟志剛宇航服上配備的産品是國內第一個此類産品,完全沒有可以借鑒的先例。而且它不僅僅是照明,還擔負著生命報警系統提醒功能,一旦照明燈出了故障,宇航員很可能出現缺氧或受到其他更大身體傷害。

2013年,航天員王亞平通過被譽為“太空黑板”的宇航顯示器為全國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這塊“太空黑板”就是劉勁松團隊研製的。此前,從天宮一號、天宮二號,到我國自主設計研製的殲十飛機,我國特種顯示器的前視紅外激光火控系統,曾長期落後於世界,不能滿足國防裝備現代化的需求。劉勁松團隊憋著一口氣投入到3英寸機載高亮度靜電聚焦平視管項目的研製,用於國家多項重點裝備顯控系統,成為國産化核心顯示器件。

近年來,劉勁松參與研製的機載著陸燈、滑行燈、加油燈等系列特種光源産品已廣泛應用於多項國家重點裝備中。在劉勁松眼裏,這些都要經過反復試驗、成千上萬次的調整和改進。

“工匠,不是一個簡單的匠人。涉及國家的事情來不得半點馬虎。”劉勁松認為,必須做別人做不了的事,必須有自己不可替代的産品,在這個領域裏才有話語權。(材料來源:央廣網 中國青年網)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