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榮:20年“草根”打造沙坡頭新生態

行業先鋒 來源:央視網 2017-8-15 第450期 A-A+

李新榮展示人工培養的生物土壤結皮

李新榮在展示人工培養的生物土壤結皮

央視網消息:科研的路,往往是一條寂寞枯燥的漫漫長路。在“荒沙萬里杳無人煙”的沙坡頭,身為沙漠研究試驗站站長的李新榮和他的團隊像“草根”一樣紮在土裏,默默品嘗著科研滋味。

沙坡頭位於寧夏、內蒙古、甘肅三省交界,騰格裏沙漠東南緣,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在這裡,裹著沙子的大風能把人臉刮得刺痛。

李新榮的老家在甘肅農村。1997年,他從中科院北京植物所博士後出站後,本可以留京工作,還能得到單位分配的80平米房子和副研究員待遇。然而李新榮卻放棄了這個機會,他選擇了沙坡頭站,踏上了漫長的防沙治沙之路。在李新榮看來,只有接近自然才能更好地做研究。他的論文不僅要發表在雜誌上,還要寫在廣袤的大地上。

沙坡頭站建於1955年,是中科院最早建立的長期野外綜合觀察研究站。“辦公桌上幾個碗大的老鼠洞,同事往洞裏糊點泥巴,上面再蓋個報紙,就繼續湊合著用。”李新榮笑著回憶。當時他的工資只有360元,房租卻要111元,只剩下200多元。

1999年11月,李新榮在澳大利亞進修時第一次了解到土壤結皮現象。後來,基於長期野外觀測和試驗,李新榮和團隊發現草方格沙障裏出現的生物土壤結皮能夠將流沙牢牢“釘住”,固沙效果神奇,唯一的缺點是結皮形成的時間很長,至少需要五年以上。

後來,他們從藻類、地衣、蘚類結皮中提取最適合結皮的微生物和藻類,在實驗室內人工培養,將其製成釋劑,噴灑在草方格沙障內的沙子上以形成土壤結皮。

“用我們的方法,人工結皮很快就形成了,如同地毯一樣能牢牢‘鎖住’流沙。”李新榮説。

李新榮的團隊還研發出沙區雨養型植被建設技術與模式、節水灌溉技術、沙區交通幹線“灌木+草本+隱花植物”立體生態恢復技術,這些技術對寧夏、內蒙古、陜西和甘肅的生態恢復産生了巨大作用。

在李新榮的眼中,長期生態學的魅力,就在於如何在漫長的時間裏,尋找最符合自然規律的方法,科學的成果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在沙坡頭站現有的固沙植被系統中,隱花植物拓植繁衍到40種,草本16種,鳥類28種,昆蟲50種,大型動物23種。這從科學角度證實了在我國乾旱區通過生態工程建設實現區域生態和生物多樣性的恢復是可行的。

如今的沙坡頭站有了越來越多的科研設備,新的辦公樓、住宿樓也修建起來,工作人員有了更多的休閒去處。院內植被豐茂,已然與站旁的黃河、大漠、綠洲融為一體。

“在站內工作兩三年以上的人,目前基本都有出國交流學習的經歷了。”李新榮説,沙坡頭站每年還有許多與國內外知名專家、研究機構合作的項目,以及雙向的交流學習。就這樣,在這所紮根沙漠的研究站內,一支高素質的科研隊伍被迅速培養起來,還創建了甘肅省寒區旱區逆境生理生態重點實驗室,獲得優秀實驗室稱號。

“團隊協作,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特別能戰鬥——這句話是對“沙坡頭精神”最好的詮釋。“地方老百姓是‘草根’,我本人也是‘草根’。”在李新榮看來,紮根一線的沙坡頭站,也要用這樣的“草根”精神,讓科技也能夠造福一方。(線索來源:科技日報 人民日報)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