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庫(右二)在創新創效工作室開展頭腦風暴
央視網消息:第一座智慧化變電站、第一座數字化變電站……在“十二五”期間,安徽省合肥市新建500千伏變電站2座、220千伏變電站15座,新增變電容量746萬千伏安。每一座變電站的成功投運,都離不開王開庫和同事們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赤誠奉獻。
自1998年入行以來,王開庫先後幹過110kV、220kV和500kV電壓等100余座高電壓等級變電站的安裝和調試,崗位也從技術員、項目總工到項目經理。豐富的崗位經歷不僅讓他對變電站建設所涉及的各個環節都了然於心,且在統籌工作時更能理解各個崗位的難處。
2007年,“皖電東送”東通道的橋頭堡——淮宿500千伏變電站是王開庫首次負責的重大特高壓工程。從一顆螺栓,到一組導線,王開庫將“釘釘子”精神發揚到了每一個細節。“這個不行,沒有徹底打磨,兩年後會生銹,需要做兩遍防銹處理,等幹透了再刷銀粉漆。”“電抗器振動比較大,必須用力矩扳手把連接螺栓再緊固一遍”……
第二年,在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公示名單中,500千伏淮宿變電站是其中唯一獲得此項榮譽的輸變電工程。
隨著我國電網覆蓋的區域越來越廣,輸電距離越來越長,而特高壓變電站的建設成為實現遠距離輸電的關鍵。王開庫幾乎每到一個項目,都要面臨“前所未有的難題”。
他曾帶領團隊設計了的“GIS無塵化”安裝廠房、自製倒運設備小車,保證了設備100%潔凈進入GIS室,最大程度減少外部環境對施工的影響,最終實現了±800千伏特高壓換流站GIS設備的無塵安裝。他還以“聽音讀芯”的絕技,極大地降低了返工量,讓3000多個光纜插接合格率達到100%,保證了工期。
“我們搞技術的多幹一點,施工單位就能順利一些。”王開庫説。
肥北變項目是安徽省內第一個全GIS結構的變電站。GIS結構是一個中空的圓柱體,圓柱體內充滿惰性氣體,以抑制高壓電流的電弧,且在安裝過程中要求儘量保證圓柱體內乾淨無塵。
施工期正值雨水較多的季節,在施工現場,以不銹鋼鋼為骨架、透明塑料為墻壁的“透明房子”就是GIS無塵安裝工廠。“房子”只在“天花板”上開兩個小窗供吊鉤通過,一個大窗供大件設備吊放安裝。“窗戶”只在使用時打開,從而在最大程度上減少工地粉塵以及天氣對施工的影響。此外,施工期間,“透明房子”的四角還會安裝攝像頭,供遠程監視,以便及時發現和發現緊急事故。
“在安全和質量的基礎上,我們不僅要做産品,還要做藝術品。”王開庫説,“網上經常有照片説德國人的機器,打開後內部也是整整齊齊的。既然他們能做到,我們應該也可以。”
變電站的施工現場往往遠離城市,工期短則半年,長則1-2年。對王開庫而言,一年之中有時只有過年的那一天在家。提到家人,王開庫的內心滿是愧疚:“基本錯過了孩子的童年。”他説,“但是這活兒總要有人幹。”
在工地上,王開庫被同事們親切地稱為“酷(庫)哥”。作為技術骨幹,新進的員工都爭著當他的徒弟,請他做技術顧問。因為“跟著庫哥幹,能取到真經”。
幾年來,王開庫&&創立行業工法7項,取得國家專利授權6項,10余項科技進步成果、20余項QC成果獲獎。他還發表科技論文20余篇,參與編制的多項培訓教材、施工工藝導則在電網平臺發佈。
從2013年開始,王開庫&&成立了“青年創新創效工作室”、“王開庫專家創新工作室”、“勞模創新工作室”,將個人的積累和經驗充分共享,轉化為團隊進步和創新的沃土。王開庫希望,以後還能有機會到各個學校裏,與學生們直接交流。(材料來源:人民網 合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