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山:“以身相許”火炸藥 三獲科技大獎

大國工匠 來源:央視網 2017-6-8 第383期 A-A+


央視網消息 他説,自己是個一輩子只能做好一件事情的人。王澤山,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學教授,63年來,這位火炸藥專家一直致力於提升火炸藥性能。他攻克了一系列軍工難題,三次獲得國家科技大獎,也讓中國在這一領域的諸多技術重新傲視全球。

中國火炸藥,必須走在國際前列

1935年,王澤山出生在吉林省吉林市,那時,日軍已佔領東北三省,成立了偽滿洲國,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這10年日軍統治下的童年生活,成為他一輩子最屈辱的記憶。

“讀小學的時候,回家談到我是(偽)滿洲國人,我父親悄悄地跟我説,不對,你是中國人,我們國家是中國。那個時候,我連自己是中國人都不知道。沒有國家就沒有我們,就做奴隸,被人欺負。”王澤山回憶説。不想作亡國奴,就必須有一個強大的國防,這一信念從小就在王澤山心裏扎了根。1954年他考入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選擇了一個當時學校最冷門的專業——火炸藥。

王澤山想,大家都不報考這個專業,既然是設立的重要專業,國家需要的,都需要人去做。從此,“國家需要”成了王澤山畢生的追求。

1

王澤山院士(右)在實驗室。

火藥是中國人引以為傲的四大發明之一,但在近代幾百年的時間裏,我國的火炸藥技術卻一直落後。火炸藥是武器能源的核心,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內火炸藥的生産和研究都十分落後,主要依靠前蘇聯援建。

“跟蹤仿製,永遠是被人所制約的。我們要做的工作就是走在國際的前列,必須走在前面。”王澤山院士一生追求的,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提升火炸藥的含能性能,為中國的“戰爭之神”傲立世界插上技術的堅強翅膀。令人自豪的是,這項看似不可能解決的難題卻被中國人成功攻克了。

上世紀80年代,王澤山率先攻克了廢棄火炸藥再利用的多項關鍵技術,獲得了199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90年代,他又鑽研起怎麼降低武器對環境溫度敏感性的問題,並憑藉這一在當時國際上難以攻克的尖端技術,獲得了1996年唯一一項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那一年,他已經61歲。

一輩子做好一件事, “三冠王”書寫火炸藥傳奇

“功成名就”之後,已到退休年齡的王澤山又一頭鑽進了提高新一代武器遠射程、高射速等火炸藥的研究中。

射程是這類武器的第一要素。要提高火炮射程,通常的做法是採用延伸炮管長度和增大火炮工作壓力(膛壓)等技術手段,但都會造成火炮的不靈活。當時,美、英等多國科學家曾聯合開展相關研究,最終由於無法突破技術瓶頸,研究被迫中斷。

這個國際難題,王澤山鑽研了20年。

無論嚴寒酷暑,他都堅持深入一線親自參加。一次,在內蒙古做實驗,當時室外溫度已達零下27攝氏度,就連做實驗用的高速攝像機都因環境條件太惡劣而“罷工”,年近80的王澤山卻和大家一樣,在外面一待就是一整天。

經過不斷創新實踐,2016年,王澤山帶領團隊終於攻克了這一國際軍械領域長期懸而未決的難題。通過實驗驗證,我國火炮在應用了他的技術後,彈道性能全面超過其他國家的同類火炮。王澤山也因此再次站上了國家科技獎勵大會的領獎臺,成為了國內為數不多摘得三項國家最高科技大獎桂冠的“三冠王”。

如今,王澤山院士82歲了。他精力充沛,走路爬樓健步如飛;他追趕潮流,能熟練操作各種數碼産品,會做Flash、PPT,用手機App買車票、叫出租車;他思維敏銳,82歲高齡仍堅持在科研一線,被親切地稱為“80後”院士。

王澤山説“自己這一輩子,除了還能做火炸藥研究這一件事,別的都不擅長。”

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從跟蹤仿製,一直到走向創新,最後佔據制高點,王澤山正和中國不斷突破的火炸藥成就一起兌現著當初許下的諾言:“實現我們一個強國,説話算數。”(責編/于曉丹)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