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管醫生”覃立旺:用耳朵維護146公里供水管網

行業先鋒 來源:央視網 2017-3-31 第323期 A-A+

1

央視網消息:如今已57歲的覃立旺心中有兩座城,一座城在眼前,高樓矗立,熱鬧繁華;一座城在腳下,城長千里,川流不息,僅能用耳用心去傾聽和感受。每當午夜降臨,萬籟俱寂時,覃立旺就穿上反光衣,戴上測漏儀,拿著聽漏器,一步三停,時不時趴下身去,耳朵緊貼地面,尋找那來自地底下的滴漏之聲。

7年,2000多個夜晚,覃立旺就是這樣帶領隊員們用腳步丈量著25.3平方公里的廣西岑溪城區,用耳朵維護著146公里的供水管網,治療著管網漏水的“疑難雜症”。

隔地聽漏 人人稱奇

從600毫米的粗管到25毫米的細管,從深埋地下一兩米到三四米,漏不漏水、漏多大水,覃立旺一聽便知。這套隔地聽漏的本事,聞者稱奇,見者欽佩。

但令大多數人想不到的是,覃立旺的這套硬功夫,竟然是在50歲以後才練就的。

岑溪市城區供水管網大都建於上世紀80年代,由於年久失修,供水壓力偏低,不少高層住戶長期被不能正常用水的問題所困擾。以前經常從南寧、廣州請來測漏專家對供水管網進行診斷,2009年覃立旺的單位決定成立測漏組,只有初中學歷的覃立旺主動請纓,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測漏組的領頭人。

在嘗試獨立查漏之初,如果情況簡單,覃立旺能指出管道漏水的大致範圍,可一旦碰到複雜情況就不行了,往往連指幾個地方挖下去都找不到漏點。堅硬的鋼筋混凝土,挖了填、填了挖,勞民傷財,覃立旺“半路出家人”的信心也一度被這種尷尬挫傷。

但覃立旺有一股不服輸的勁,他一邊向測漏設備廠家的技術人員學習理論知識,一邊自己反復實踐。無論寒冬酷暑,每當夜幕降臨,他都像醫生一樣背著測漏儀“出診”,目的就是想儘快熟悉管網走向和對測量儀的操作。“測漏”是個偏門行當,沒有地方培訓,找不到書籍研讀,全要靠自己悉心摸索。覃立旺通過邊學邊記邊琢磨,光筆記就記了6本。

供水管網埋在地下的深度不均,最深的超過2米,要準確定出漏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為了避免盲目開挖和節省搶修開支,覃立旺經常帶領組員在一個供水片區或者一條街道來來回回尋找漏點。他時而伏在地上細聽,時而鑽進排污溝,裹著沾滿污泥的衣服而毫無怨言。

經過幾年的悉心研究與摸索,覃立旺終於練就了“精準確定漏點,誤差不超1米”的技能,從外行變成了內行。

無私奉獻 傳授技藝

慢慢地,覃立旺名聲越來越大。2016年,某小區水電管理員慕名找到覃立旺,反映其小區用水水壓低,但總是檢查不出原因。雖然這個小區的供水管道並不屬於覃立旺的管轄範圍,但他二話沒説,就帶上設備出發了,最終在小區找出6個漏點,經過修復後,小區的水壓恢復了正常。覃立旺説:“水是希缺資源,不能讓國家的資源漏失,漏失了就是浪費,浪費就是極大的犯罪!”

為了更好傳授技術,覃立旺創建了覃立旺勞模創新工作室,利用勞模工作室平臺,打造公司技術創新先進團隊,同時有效發揮勞模作用,開展“名師帶徒”活動,實施傳、幫、帶,激發了廣大員工的創新熱情和創造活力。從對供水管網測漏、水管維修技術、水管的安裝等技術進行宣講和培訓,到勞模言傳身教,覃立旺共培養出能獨立上崗測漏、維修的技術人員30人,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三分技術 七分責任

“做這份工很辛苦,做得好能得到三個享受:第一個是用戶減少了損失,第二個是公司避免了浪費,第三個是地球節約了水資源。”覃立旺的話很簡樸,卻很不簡單。他沒有經過專業培訓,也沒有高學歷,但是他憑藉著對供水事業的熱愛,憑著“三分技術,七分責任”的工作態度,在測漏工作中啃下了一個又一個難題。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7年來,覃立旺的班組平均每年測出管徑DN25以上的漏點60處,岑溪市供水管網漏失率由2009年的38%下降到如今的18.5%。

“在我看來,工匠精神不光是精益求精的技術,也是一種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負責任的態度。將技術和責任結合在一起,就是我所理解的工匠精神。”覃立旺説。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