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 雪域盛夏,碧空如洗,驕陽似火。西部戰區空軍駐藏某場站四站連質管室內,一位頭髮稀鬆、面龐黝黑的老兵,正在電腦前輕點鼠標,熟練地打開“四站網上模擬訓練系統”,現場模擬教學夏季制氧制氮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項……
這名老兵叫謝曉山,是駐藏空軍部隊最老的兵,也是唯一的一級軍士長,他已在雪域高原堅守整整27年。27年來,當初那個陽剛帥氣、體格強健的帥小夥,除了那數不清的榮譽和獎章,還患上了嚴重的痛風、脫髮、失眠、心室肥大等高原疾病。
27年來,第一學歷初中都沒畢業的他,憑著刻苦、勤奮和絕不放棄的精神,累計參與保障10余種機型近萬餘場次高原飛行訓練演練,維修排除保障裝備故障近百起,為場站節約經費上百萬元,以“向我看齊”的標準踐行了一名共産黨員的錚錚誓言。
填補高原制氧制氮空白
那年,上級為連裏配備了一台新型制氧制氮車。可機器裝好後,卻不能在高原特殊條件下製作出符合標準濃度的氧氣和氮氣。身為裝備維護技師的謝曉山看在眼裏急在心頭,在詢問廠家無果的情況下,他主動申請住到裝備庫實地觀測和研究。
那段日子,謝曉山吃住在裝備庫,強忍著高原疾病的折磨,仔細觀察氣壓和溫度變化對機器的影響,查閱了大量資料,反復比較論證。經過一個多月的鑽研,他完全掌握了高原環境條件下對機器性能的變化規律,並對機器的轉速進行了重新調整和標定,在高海拔、低含氧、低氣壓、大溫差條件下成功制出了符合要求的氧氣和氮氣,填補了高原制氧制氮空白。
謝曉山的經驗做法在《空軍報》刊發後,被成都四站廠列為裝備維修經典案例。謝曉山因此于當年榮立三等功後,也成了部隊頗有名氣的“小專家”。
再評優秀“一號班”
“成績只能歸於過去,國防和軍隊改革全面鋪開,部隊建設發展日新月異,我還能‘跟上趟’嗎?向‘謝老兵’看齊還能叫得響嗎?”面對改革“大考”和戰鬥力轉型建設的推進,謝曉山深深陷入了能力素質危機的考驗之中。2013年7月,場站組織一年一度的崗位資質認證和技能考核中,已經連續十幾年被評為最佳“一號班”的他,這次卻由於計算機操作、網上模擬制氧制氮、更換智慧化模塊等信息化知識短板,只能勉強地評為普通“一號班”。面對這個結果,戴著“兵王”桂冠的他,臉頓時“唰”地一下紅了。
“軍隊信息化建設來襲,我還抱著過時的‘金剛鑽’。”近年來,隨著場站保障任務日趨繁重,大量新裝備列裝連隊,謝曉山明顯感到壓力倍增。幾次憑著過去的“老經驗”操作維護裝備、給官兵授課講解,卻偶爾聽到了戰友們的竊竊私語和議論。他心裏明白,大家沒有當面指出他的不足,完全是出於對他的尊重,因為他兵齡最長、資歷最老、年齡最大。謝曉山開始學習計算機和網絡知識,但由於文化基礎差、知識接受能力弱,加之高原缺氧記憶力減退,一個月後,他主動放棄了,並給自己找了一個非常“合適”的理由:四十多歲的人了,一級軍士長了,新知識哪能比得上那些研究生、本科生……
放棄的結果,可想而知,這次“滑鐵盧”給了他最大的教訓,但也徹底打醒了他。經過連續幾天的“沉默”,官兵們突然發現,每天清晨裝備值班室的燈總是第一個亮起,晚上卻最後一個熄滅,剛剛軍校畢業的排長董文星身邊,也總是多了一個孜孜不倦學習請教計算機知識的身影。為了能讓自己堅持不懈,謝曉山把“向我看齊”“兵王”“奮鬥”“恥辱”寫成大字,貼在自己的臥室,用來時時警醒自己。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惡補了《現代通信》《網絡使用與維護》《場站設備維護與技巧》等信息化知識後,正逢場站建成“四站網上模擬訓練系統”,卻無人會操作。那些天,一有空他就圍著廠家工程師,從最基礎的操作基礎知識問起。中午、晚上利用休息時間,他一個人鑽進質管室,練習利用計算機模擬裝備修理教學,一遍一遍,不斷重復再重復,直至熟練掌握。當得知該信息系統仍是謝曉山第一掌握時,站長王俊剛忍不住不斷誇:“他真行,還是應該向‘謝老兵’看齊。”謝曉山聽到後,默默地告訴自己:我的目標還是來年爭取再評上優秀“一號班”。終於,2015年謝曉山又重回優秀“一號班”的榮譽榜單。
軍隊改革即將進入“脖子”以下的“深水區”,一些年齡偏大的士官開始焦躁不安,擔心自己知識陳舊,在未來部隊高科技和信息化建設中被淘汰。對於戰友們的擔憂,謝曉山又變成了最好的宣講員。他以自己的事例告訴大家:我們都不是改革的“局外人”,要勇於迎接挑戰、實現自我超越,爭當改革的“促進派”“實干家”,以“向我看齊”的標準,自覺提升能力素質,向黨和人民交一份滿意的答卷,以實際行動在雪域高原踐行“強軍夢”,踐行一名共産黨員的忠貞誓言。(文/錢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