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三代”柳晗:傳承堅守化東風

行業先鋒 央視網 2016-11-18 第236期 A-A+

央視網消息:在我國西北戈壁深處,矗立著一座小城——東風航天城,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從這裡升空。

從建立至今,這座特殊的城市雖然只有60年的歷史,但卻是中國人飛天圓夢的福地,而和這座奇跡般的城市一同走過的,幾代航天人執著的堅守和奉獻。

祖輩紮根這裡的柳晗,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負責發射場地面設施設備保障維護的一名工作人員。工作6年,他轉戰過多個工作崗位,參加過27次衛星發射任務和3次載人航天發射任務,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用滿腔熱愛與一絲不茍為一次次的航天逐夢保駕護航。

祖輩紮根大漠戈壁

28歲的柳晗是個名副其實的“航三代”。

1958年,柳晗的爺爺柳煥章、奶奶張淑娟跟隨志願軍第20兵團,從朝鮮前線轉戰茫茫戈壁展開基礎建設,在寸草不生的戈壁灘上,這些年輕人吃沙棗充饑,在積滿細沙的帳篷過夜。沒有人會想到,十二年後,就是在他們開拓的這片土地上,中國“兩彈一星”中的首枚東風導彈和首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先後問世,震驚世界。

柳晗的父親柳林、母親韓麗玲也一直戰鬥在航天發射第一線。工作期間,他們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從萌芽到實施,見證了中國航天事業由起飛到輝煌的全過程。

“我父親在點號工作,離咱們城裏面可能有三四十公里,沒有路,全是戈壁灘,往返至少要四個小時,有時候任務忙,一兩個月回不了家。”柳晗説。

“那個時候,這裡根本不像現在這樣生活物品供應這麼完備。有一次母親休假帶我回老家,我才知道喝酸奶可以用吸管,第一次看到‘吸管’這個‘神奇’的東西,被小夥伴笑話得哭了鼻子。”

雖然沒有父母的時常陪伴,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柳晗開始慢慢理解為什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在這一幹就是幾十年。也許就是那時候,接續奮鬥的種子在他心中發了芽。

投身航天 青春無悔

為了對得起“航三代”這個光榮的稱呼,柳晗像上足了發條的鬧鐘一樣撲在崗位上。他每天的工作是查看地面上所有和發射相關設備的運行狀況,處理各種隱患,確保最後的發射能順利完成。

工作中的柳晗

工作中的柳晗(右)

面對每天大量的檢查和調配工作,柳晗覺得自己已經培養出了“強迫症”,每一件需要處理的事兒,他都會在心裏仔仔細細地琢磨上許多次。

“航天任務,這裡面需要很多很多平平淡淡的工作人員去完成,可能你做了,不一定能夠突出什麼,但是你沒做,或者沒做好,可能就直接導致很多事情無法完成。”

這兩年,發射場很多地面設備開始成批次的更新換代。在高密度常態化的任務趨勢下,柳晗在正常任務保障的同時又要見縫插針協調進行項目改造;在非任務期間他還要負責&&組織進行發射場地面設施設備檢修檢測工作。

因為工作原因,對妻子和女兒的疏于照顧讓他滿懷歉意。柳晗和妻子結識于蘭州大學,妻子曾經希望兩個人畢業後能去北京發展,但是柳晗一直告訴她,自己肯定要回到東風航天城的。

妻子最終成全了他,2013年7月23日放棄了在北京高收入的工作,來到戈壁與他結婚。上午領完證後,小兩口決定晚上下館子慶祝一下。誰料到,發射場加注流量計突發故障,首長指示立刻組織排故歸零,作為主管參謀的柳晗在給新婚妻子留下了一句“等我回家”後就匆匆趕赴了現場。

午夜時分,完成任務的柳晗帶著一身油污回到家中,妻子還在眼巴巴地盼著他。當知道妻子為了他那句“吃頓好的慶祝一下”還未吃飯時,他拉著妻子來到街上。可是,半夜哪還有餐館開門啊!內疚的柳晗只得帶著妻子回家泡了兩包平時為了加班準備的方便麵充饑。

這兩包泡麵,就是他們新婚的第一餐。

從女兒出生到現在他陪女兒度過的完整週末屈指可數。“雖然現在女兒不讓我抱,但是我相信等她長大了會理解我的,就像我小時候也不理解父母,但是長大後也選擇了這裡一樣。”柳晗笑著説。

在東風航天城外,戈壁中一片片繁茂的胡楊林十分顯眼。柳晗説,這種植物一旦紮根,就會從少變多,由弱長強,最終成為戈壁灘上的震撼景觀。而從東風航天城的第一代拓荒者,到第二代建設者,再到今天不斷創造新的歷史,紮根戈壁的年輕航天人,這片土地已經不僅僅是駐守在這的人們生活的地方,也是他們血脈裏的印記。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