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勝利:紙壽千年墨韻萬變 唯愛永恒

大國工匠 央視網 2016-10-20 第213期 A-A+

央視網消息  時至今日,宣紙的生産和千百年來任何時期一樣,仍然堅持著古老的傳統工藝,108道工序依舊靠人工完成。2009年9月30日,宣紙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頭遍水靠邊,二遍水破心;頭遍水要響,二遍水要平;梢手要松,額手要緊;抬簾的要活,掌簾的要穩……”毛勝利,已經做了29年曬紙工。他説:“宣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沒有人能替代它,也沒有任何機械造的紙能替代手工宣紙。宣紙,我們對它是真的有感情,我自己真的有一種自豪感。”

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 曬紙工 毛勝利

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 曬紙工 毛勝利

師門真傳“刷子功”

毛勝利站上了3米高的平臺,他要把一張30多平方米的又薄又軟的濕紙一刷一刷的定在加熱的焙面上。端詳一下方位,毛勝利按下了第一刷。

這第一刷為整張紙端端正正地定了位。在大紙帖上有把握按下第一刷的工匠叫“頭刷”,是行裏不容置疑的大拿。接下來,毛勝利奮臂揮舞毛刷,手法乾脆利落,穩準快實,連貫流暢,直如行雲流水。

毛勝利的刷子所到之處,濕潤柔軟的大紙張就平平整整地貼在了焙面上,沒有一個氣泡,一條褶皺。根據不同宣紙的特點,焙面加熱的溫度在50度到80度不等,因此工匠們把撈紙稱為水深,把曬紙稱為火熱,夏季曬紙尤其是酷熱難耐,29年前與毛勝利一起入廠的不少年輕人都受不了這份苦,很快就離開了,而毛勝利一直潛心向師傅學習,自己不斷地苦心體悟和磨練,終於練成了這出神入化的“刷子功夫”。

“造大紙”續傳奇 

傳統宣紙最大的就是二丈,當代工匠不斷向更大幅的宣紙挑戰。毛勝利和上百位工匠不久前完成了一場“造大紙”的實驗,如今他們又在向批量生産這種大紙發起挑戰。這種大幅面宣紙按照尺寸規格,被稱為“三丈三”,寬度3.6米、長度11米。

“撈紙”是宣紙成紙的第一道工序,紙的厚薄、大小都是由這個工序來決定,一旦成型,便無從更改。撈紙講究的是合作,哪怕是製作宣紙中規格最小的也要由兩人來共同操作。手工撈紙講究的是精細,聽水的聲音,感知竹簾晃動的韻律。“撈”出來的“三丈三”大紙帖一層層疊碼成摞,放平壓實,緩緩擠出水分。再經過一天的烘乾後,三丈三的命運就交給了曬紙的3位工匠,尤其是頭刷毛勝利,他若稍有閃失,則前功盡棄。

接下來就到了紙張成型最關鍵的工序,曬紙。在古代,濕紙乾燥是在太陽下面晾曬,所以叫“曬紙”。現在改在了室內,用加熱的“焙”來烘乾。為了讓紙張在焙面上貼得平整嚴實,毛勝利先用白粗布浸透米湯,快速地塗抹到焙面上。米湯的濃淡程度,與焙面的溫度如何搭配,全是影響曬紙質量的重要因素,這些沒有具體的數量標準,都要靠毛勝利的經驗來把握。

再現極品“奇繡”

曬宣紙最怕的一是大,二是薄,在成功地挑戰了超大宣紙後,古人留下的一道難題又擺在了毛勝利面前。上海博物館為了修復宋代古畫,需要一種古法製作的極品宣紙,極輕極薄,名為“奇繡”。“薄如蟬翼潔如雪,抖似細綢不聞聲”,最難撈制的就是這種扎花“奇繡”,它的重量僅是普通紙的二分之一。

“扎花那種宣紙,你沒有辦法把它搓開,必須要點。點它才能分開,點兩張跟點一張,基本上分不出來,你不知道是一張還是兩張。師父教我的時候,點拐,就這個簡單的動作,叫我點了一個禮拜,手指頭都點腫了。”毛勝利經過思索嘗試,決定曬紙時採用更為傳統的擦焙方式,用白棉布包裹米湯,以“畫圈式”的方式涂擦,這樣更有利於這種超薄宣紙從焙面上的揭取。

近千年前造紙工匠們的精湛技藝,如今成為宣紙後人的試金石。堅守宣紙的古法製作,成為造紙工匠傳代的榮耀。無數繪畫傑作、書法墨寶、傳世典籍、名碑拓片等,都以宣紙為載體流傳至今。宣紙為中華文化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毛勝利打心眼裏愛宣紙!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