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宇:掃千年曆史積塵 現曠世秦俑豐碑

大國工匠 央視網 2016-10-19 第212期 A-A+

央視網消息 舉世無雙的秦兵馬俑是我國享譽世界的珍貴歷史文物,它出土于西安以東30千米的臨潼。兵馬俑真人一樣大小,惟妙惟肖地模擬軍陣的排列,生動地再現了秦軍雄兵百萬、戰國千乘的宏偉氣勢,形象地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力量和英雄氣概。可是,你見過它們剛剛出土時候的樣子嗎?

兵馬俑剛剛出土的時候,大多作倒伏狀,兩千多年的歷史積塵已經把它們壓成碎片。如何讓這個碎片化的歷史奇跡完整挺立起來,當時全世界也沒有人曾經面對過這麼大的難題。

1

秦朝的工匠以雕塑形式凝定了無敵軍團的雄姿,穿越千年,後世的工匠誰能讓久已“粉身碎骨”的兵馬俑恢復原身?馬宇,兵馬俑修復專家,從兵馬俑發現開始,就著手修復工作,參與了近20年來秦始皇兵馬俑修復工作的各個階段,兵馬俑的第一件戟、第一件石鎧甲、第一件水禽都是馬宇修復的。

將千萬碎片化零為整

由於年代久遠,兵馬俑陶片表面非常脆弱,修復人員用刮刀清理的時候,既要刮凈泥土,又要保證文物的完好,走刀的分寸拿捏極為較勁。為了練就這項技藝,馬宇在修復兵馬俑之前,花了兩年時間,在仿製的陶片上用手術刀不停地磨練手感,走了上千萬刀,才把握住毫釐之間的分寸。

在碎片堆裏拼接兵馬俑的過程中,只要有一塊陶片位置出現錯誤,整個拼接過程就必須重來。拼接難度最大的是那些體積小、圖案較少的陶片,為了一塊陶片,馬宇有時需要琢磨十多天,反復預演數十次,甚至上百次。正因為這樣,一件兵馬俑的修復才往往需要耗時一年,甚至更久。

汗水是第一粘合劑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如果你把它破壞了,你不可能把他復原回來。我們要憑自己的良心,把這件事情去做好,這是作為一個文物保護修復人員,最應該具備的一種素質。”馬宇説。

兵馬俑深埋兩千多年,大部分陶片和地下環境已經形成了穩定的平衡關係,突然出土,是他們存身環境的巨大改變。為了避免環境變化對文物造成二次損害,一號坑保留了原始的自然環境,大量修復工作都是在現場進行。

每到夏季來臨,覆蓋著大棚的兵馬俑坑就成了“大蒸籠”,坑內的溫度往往達到40度以上。馬宇的工作過程就是一直在用熱汗洗頭洗臉;衣服濕了又幹,幹了再濕。這時汗水是聚合兵馬俑碎片的第一粘合劑。即便如此,馬宇也不會因為燥熱而失去專業化的冷靜心和職業化的敬畏心。

跨越千年的對話

兩千多年前的兵馬俑在馬宇手中“復活”,形象講述那個時代的故事。馬宇也在這個過程中體會秦代工匠們的手藝,與前輩們的工匠精神融通。這是一場跨越千年的對話,是神聖靜默中的過心交流。

四年前,一次清理陶片的過程中,馬宇意外發現陶片背後有紋路,仔細清理之後,紋理漸漸清晰,是一個指紋痕跡。這應該是兩千多年前的工匠在製作兵馬俑時留下的,隨後更多的指紋被發現,這讓馬宇興奮不已。

馬宇相信,指紋可以成為解開古老技藝的直觀途徑之一,雖然他現在還無法找到答案,但這項後繼有人的事業一定會讓歷史袒露更多的內在秘密,文明的內涵將因此而無限豐富地延展下去。

發現更多未解之謎

在清理一號坑的第一過洞時,考古工作者發現一把青銅劍被一尊重達150千克的陶俑壓彎了,其彎曲的程度超過45度,當人們移開陶俑之後,令人驚詫的奇跡出現了:那又窄又薄的青銅劍,竟在一瞬間反彈平直,自然恢復。當代冶金學家夢想的“形態記憶合金”,竟然出現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墓葬裏。

兵馬俑千人千面,沒有哪兩塊碎片是完全一樣的,沒有任何一尊兵馬俑雕像的拼接問題是相同的。於是,每一塊拼接都是新的挑戰,每一次的塊體比對都是新問題的研判。在貌似重復中不斷應對新問題,再現曠世傳奇時不斷發現新奇跡,修復者們把這份工匠式勞作變成了藝術和學問。

用自己的人生時光作為粘合劑,把破碎的歷史拼接成型,當威武列隊的兵馬俑軍陣為全世界所敬仰的時候,馬宇和同事們真切體會到了使命的價值。(文/劉禛)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