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忠”值守的維修大師

大國工匠 央視網 2016-9-8 第187期 A-A+

資料圖

央視網消息 走進長安汽車江北發動機廠的“張永忠”工作室,眼前的一張桌子上,擺滿了改良後的發動機零部件。外行看來似乎差別細微,但用起來,作用卻很大。這些小零件的改良,都出自一名普通的發動機維修工之手。他就是張永忠。

從木工成了“維修大師”

在長安汽車人眼裏,張永忠可是公認的“發動機維修大師”。對機器多看一眼,他就能知道少不少零部件;感受一下汽車尾氣的溫度和氣味,他就能對“運轉是否正常”知道個八九不離十;再聽一聽發動機的轟鳴聲,他就能判斷有什麼問題。在大家眼裏,張師傅“神了”。不過您可能想不到,這麼專業的“大師”,可並不是科班出身。

1983年,剛剛退伍來到長安汽車的張永忠被分配到了當時的31車間,成了那裏的一名木工。轉年,由於他踏實的工作作風和勤學好問的鑽勁,經領導和同事們推薦,他才從木工崗位調離,開始從事汽車發動機的組裝調試工作。從此,便與發動機結下了“不解之緣”。

那時正值公司研發發動機之初。剛開始的時候,張永忠看著滿地的零部件,感覺就像進了菜市場,卻不認識地上都是些什麼菜。從辨識零部件學起,裝配、調試、維修,在這個全新的領域裏,他從一個個螺釘幹起、從基本的零件名稱學起,裝配、磨合、調試,不分工種,什麼都幹,為長安汽車第一台“江陵”發動機的點火成功付出了無數的心血和汗水。

時光如梭,30多年來,從最初的“門外漢”,到今天的維修專家,張永忠“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經他手調修好的發動機已經數不清有多少臺,但始終不變的,是他愛崗敬業的精神,和關注細節、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在技術改良中,一顆小螺釘、一件小工裝,他往往都要反復設計、試驗、修改,直到最優。30多年來,張永忠參與技術攻關70余起,獲得國家專利3個,直接創造經濟價值5000余萬元。而由他總結的發動機故障診斷法——看外觀、聞尾氣、聽聲響和找原因,不僅是工友們爭相學習的“絕招”,還被命名為“重慶市職工精典操作法”,並在全國汽車行業推廣。為長安汽車品牌質量提升、中國汽車動力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改良創新,帶“全能團隊”

張永忠不僅是技術能手,還是創新的排頭兵。別人解決不了的事兒,他就能解決。

在一次技術交流中,張永忠發現G系列氣門間隙調整合格率低,嚴重影響生産速度。為提高生産效率,他首先找到日本廠商詢問,是否可以提供調整氣門間隙的專用工具,但對方提出需要將相關部件資料運回日本本土進行開發,且不保證完全解決問題,價格也相當昂貴。這讓張永忠非常憤慨。

日本人能做的事情,我們也能做。張永忠決定自己做研發。設計、畫圖紙、試驗、修改、再推翻重來……通過反復的實踐和摸索,一個又快又能保證質量的專用工具、工裝終於研製成功並投入使用,其裝配合格率達100%,報廢率為零,不但突破了生産瓶頸,還獲得了國家專利。

這次之後,張永忠的名氣就更大了,每天上門求助的人絡繹不絕。張永忠説:“技術這個東西保留是沒用的,技術要給別人解決實際困難才能體現它的價值。”面對大家的求助,他有問必答。為了讓自己多年經驗練就的技術技巧為大家所用、為國家創造出更大的産值,他還與公司數十名年輕員工簽訂了“名師帶高徒”的配對協議,親手帶出了一支熟練掌握髮動機調修技術的國家級全能團隊。

“我就是一名維修工,只要拿起扳手,心裏就歡喜、就踏實。”張永忠説。30餘年的專注與堅守,張永忠做到了人如其“名”——永遠忠於職守。“不管哪一行,只要盡力把自己幹的工作幹到最好,就能體現一個人的價值。”(文/劉暢)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