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景德:為航天事業奉獻一生的“神醫華佗”

大國工匠 央視網 2016-8-30 第180期 A-A+

資料圖

央視網消息:説起華佗,大家一定都不陌生,這位三國時期的神醫據傳有藥到病除的回春妙手。在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下屬的首都航天機械公司,也有一位“神醫華佗”,不過,這位神醫不是醫人的,而是修機床的老技師。他就是楊景德。

1937年出生的楊景德,是國家高級技師,畢業于上海航空工業學校(原“華東250技校”),是新中國培養的最早一批軍工行業技能人員之一。18歲那年,他被分配到南苑航空修理廠,也就是今天的首都航天機械公司,開始和冷冰冰的機床打交道。

如今,當年的南苑航空修理廠,已發展成了中國導彈、火箭的批産、研製基地。而從青澀到耄耋,楊景德也從未離開。他用一生的才智與歲月詮釋著對航天夢的堅守。

另類“神醫”:“望聞問切”修機床

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國的航天事業還在創建初期,條件非常艱苦。南苑航空修理廠總共也不過上百台設備,全是手搖機床。楊景德的宿舍裏連張桌子都沒有。

但楊景德從不怕苦,特別愛鑽研,抓住一切機會和時間學習先進技術。由於表現突出,他還曾被派去向蘇聯專家學習精密機床維修,為此他竭盡全力,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當時,年紀輕輕的楊景德在廠裏已經頗有名氣。多年的學習研究和生産線上的錘煉,讓他練就了一身絕技:像老中醫一樣給設備“望、聞、問、切”。

設備導軌上的油,多還是少、清澈還是渾濁,楊景德用眼一看,就能分辨出故障的原因。

他還能“聽”出故障所在。幾年前,一台英國進口設備出現異常。楊景德走到機床前,俯下身,聽聽設備有沒有雜音,再用手感受設備的溫度和轉動頻率。車間裏轟鳴陣陣,異常嘈雜,但這絲毫不會影響他的判斷,幾下就找到了“病灶”。

更神的是,還有一招“隔空探音”讓大家不得不嘆服這位老技師的高超技藝。

有一年,楊景德剛做完膽結石手術,正趕上單位的設備一台壞了。為了不影響生産,他硬挺著出了院,回到車間修了一天,直到找到設備故障原因,解決完問題,剩下的設備調試年輕同志可以自己幹,他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誰知晚上九點多,同事打來電話,説剛修好的機器又出了故障。情急之下,他只能通過電話遙控指導現場人員:“你把手機放到機器旁,我聽聽。”他在機器的轟鳴聲中,隱約地聽到不規則的響聲。

“你把‘絲杠’清洗一下,看看有沒有多餘物。”楊景德説。

維修師傅把“絲杠”拿下來後,發現裏面果然有多餘物,是鋁屑將“絲杠”的滾珠磨損了,導致設備運轉失靈。清洗一下,再重新安裝,問題解決了!

與航天同行為夢想奠基

“1997年10月1日開始進入返聘工作階段,具體完成工作如下……”從一本泛黃的《生産任務記錄本》上能夠看出,這位老技師19年前就可以退休了。那時候,楊景德因身懷絕技,名聲在外,很多單位都想聘請他。有一個公司的老總來了三回,給他開價一個月五千塊錢。”甚至有家公司説:“工資由你來定,聘你當顧問,不用你幹活兒。”

而當時,廠裏返聘老專家的工資每個月五百塊錢。退休前,廠領導只跟楊景德説了一句:“廠裏還離不開你。”他便毫不猶豫地點了頭。

“我是廠裏培養出來的,我的一切都是廠裏給的,不能忘恩。”楊景德説。不為名、不為利,楊景德心如磐石。這份堅定,是這名老技師內心深處對航天事業的無限忠誠。

返聘以後,領導總跟楊景德説,不用天天來上班,有問題給他打電話。但他還是不放心,天天來。

忘我而認真的態度,神乎其技的機修技術,楊景德這些年來為廠裏不知省了多少錢,搶出了多少進度。

2014年夏天,有一台進口機床出現嚴重故障,國內沒有維修能力,只能返回原産國,維修費130多萬元,週期至少3個月。這是一台高精密機床,沒人敢碰。楊景德看了看卻説:“能修!”

於是,77歲的楊景德佝僂著腰,每天在設備裏鑽進鑽出,汗流浹背,整整幹了20天。最後,僅用15萬元就修好了這臺機床。楊景德不但救活了“洋設備”,還為廠裏省了一百多萬元的維修費。這讓原廠商都震驚不已。

資料圖

2015年,楊景德已經78歲高齡,公司領導考慮到他年事已高,實在不放心他的身體情況,所以結束了返聘。可是,他還是像以前一樣,單位有求必應,絕無二話。

這位修機器的老人,一路與航天事業同行,這份事業的每一分進步都凝結著他一生的心血和追求。他是見證人,更是締造者。(文/劉暢)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