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次貸危機將全球經濟劫為人質。就在世界全力尋找解決危機的辦法時,西方幾名學者卻熱衷於為華爾街洗刷罪名。他們提出,如果沒有中國等順差國“過度儲蓄”所助長的超低利率,美國等發達國家就無法長期維持“瘋狂放縱的金融創新行為和借貸消費”,這場危機也就不會出現。這種將華爾街危機歸罪于中國的説法,是迄今對金融風暴的解釋中最富想像力的一種。
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 沃爾夫是“過度儲蓄”理論的堅定維護者。他在不久前題為《亞洲的報復》的文章中,認為中國等新興經濟體手裏的美元盈餘助長了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的資産價格泡沫,文章援引的證據是,據馬裏蘭大學學者卡門 萊因哈特和哈佛學者肯尼思 羅格夫的估算,大約1萬億美元流入了美國的次貸市場。這樣的邏輯真讓人難以理解,這簡直就等於是在説,如果沒有那麼多錢,就不會有騙子;因為新興經濟體有了大把大把的美元,華爾街那幫騙子才會搞出那麼多騙人的衍生證券。這不成了騙人有理了嗎?即便是歐洲、日本、中國的金融機構買了美國包括次貸在內的債券,那最多也是上當受騙,怎麼能讓它們去為騙子揹黑鍋呢?
這篇文章一方面臆斷中國鉅額國際經常收支盈餘助長了次貸危機,另一方面同樣指出日本和德國2007年的經常收支盈餘分別是2130億和1850億美元,但沒有了下文。同樣是鉅額盈餘國,日本和德國投資海外的數額比中國大得多,為什麼沒有受到指摘呢?反過來,日本和德國這次也未能倖免,這與國際經常收支鉅額順差的關係又如何解釋呢?
次貸危機説到底是信用危機,是華爾街的信用出了問題,是美國的信用出了問題。次貸危機問題的起點始於1971年金本位制的崩潰,遠在新興國家進入國際金融體系之前。美國發現在美元與黃金的聯絡被切斷之後,它可以通過隨心所欲地印刷美元紙幣來彌合貿易逆差。整個國際金融體系就是在確保美國利益的基礎上構建而起的。
2000年美國網絡泡沫破裂,2001年又逢”9 11”打擊,政府迫切需要放鬆銀根,刺激消費和投資。美聯儲從2001年初開始接連降息,布什政府又推出減稅政策,大量釋放了資金。2001年,美國貨幣供應量環比增長10%以上,其中9月份激增了24.9%。同時推出“人人買得起房”的政策,大量向美國根本沒有支付能力的人發放貸款。次貸發放額從2000年的1380億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6650億美元,促使房地産市場異常繁榮。正是這巨大的泡沫給了騙子們投機倒把的機會。歸根結底,次貸危機根源於美國證券化債務資産的過度膨脹,即美國式資本主義的貪婪。
美國的監管部門在危機的放大過程中放任“看不見的手”去“優勝劣汰”。結果導致欺詐盛行。花言巧語獲取貸款,或評級造假,或誇大盈利前景等構成欺詐的案例,2003年尚不足7000件,2006年超過4.6萬件。當時的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卻仍然在其自傳《動蕩年代》中堅稱:“我將告訴人們,我們面臨的不是一個泡沫而是一團泡沫———許多局部的小泡沫,它們永遠不會發展到足以威脅整體經濟健康的規模。”
這場打上“美國製造”烙印的危機讓各國認識到被美國“金融綁架”的後果,約束和削減美國作為全球金融霸主被無限濫用的權力,改革不合理的國際金融體系,讓更多新興經濟體參與創建新的國際金融框架,已成為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共識。馬丁 沃爾夫等人在這種時候提出這樣的觀點,即便不是有意為之,實際上也是在為這個漏洞百齣的體系説話,它轉移了全世界的視線,只能是讓華爾街的那幫騙子們高興。
相關鏈結:
責編:張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