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希拉克的“告別之旅”:總結過去 着眼未來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0月28日 21:43 來源:中國網
專題:法國總統希拉克訪華

中國網消息:

2006年10月25—28日,法國總統希拉克率領政府多名成員以及一個龐大的經貿代表團,對中國進行第四次國事訪問。兩國發表聯合聲明,決心從政治、經濟、文化與科技交流等諸方面繼續鞏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還簽訂了14項合作協議,進一步加強了兩國經濟關係,法國企業也從中國獲得了大量經濟“實惠”。應當説,此次訪問是中法關係史上的一次重要訪問,對兩國關係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同時,訪問中隱約顯露的一些負面的因素也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

    總結過去、着眼未來

    此次訪問是希拉克總統任內最後一次訪華,既是他的“告別之旅”,也是“總結之旅”,“總結過去、着眼未來”是他此次訪華的主要目的。從訪問取得的豐碩成果看,希拉克的訪問是成功的,也達到了他的既定目標。

    首先,發揮中法關係的典範作用,推動世界和諧、平衡發展。

    1997年中法兩國宣佈建立“全面夥伴關係”,2004年雙方再次提升兩國關係,發表“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此後,雙方在這一戰略框架內不斷增加戰略互信,開展深層戰略對話,加強經貿合作,推動文化交流,使中法關係成為不同歷史背景、文化傳統和發展水平的國家之間友好合作的典範,展示了其緊密性、示範性和戰略性的特點。

    目前,儘管國際形勢複雜多變,但中法關係的發展卻一如既往,且不斷深入。在全球問題上,中法兩國堅持多邊主義,加強聯合國權威,在國際組織內進行密切的磋商與合作,反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並支持聯合國《保護和促進文化多樣性公約》,推動世界各種文化之間的相互尊重與對話,得到了世界愛好和平的國家與人民的歡迎。

    此外,兩國在朝鮮和伊朗的核問題、伊拉克問題以及黎巴嫩核問題上都採取了相似或相近的立場,對國際熱點問題的解決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中法兩國在此次《聯合聲明》中指出,希望能夠在國際關係中繼續發揮這種典範作用,推動世界向更加和諧、更加和平、穩定的局面發展。

    從中歐關係看,中法關係也起到名副其實的“領頭羊”作用。法國一向是推動中歐關係的“旗手”,為促進中歐關係的密切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它在歐盟中首次提出取消“過時的”、“不公正的”、“歧視性的”對華軍售禁令,首次提出歐中開展“人權對話”,推動歐盟不在聯合國內提出針對中國的人權議案,使中歐關係發展躍上了一個新臺階。希拉克總統在此次訪問中再次強調:“歐盟與中國加強夥伴關係是我們的使命,因為歐中之間只有共同利益而不存在力量對抗。”他還指出,“不斷發展歐中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符合歐盟的利益,法國願為此做出不懈努力。歐盟對華軍售禁令與歐中關係發展現狀不符,法國將繼續推動歐盟早日予以解除。法國支持歐盟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儘管目前歐盟在解除對華軍售禁令以及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方面進展緩慢,但希拉克的這種表態無疑會對這些問題的儘早解決起到一定的積極影響。

    其次,鞏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推動中法關係在良性發展的軌道上繼續前進。

    法國將於2007年舉行總統與議會大選,政府更迭可能會為中法關繫帶來一定的不確定因素,如一些重要的總統候選人宣稱“不會為經濟利益而放棄人權”。希拉克總統此次訪華,正是着眼於兩國關係的未來發展,期望維護雙方長期的共同利益,保持法國對華政策的連續性。為此,希拉克反復強調中國在法國外交中的重要地位,強調“同中國發展合作夥伴關係是今後法國外交行動的一項中心工作,因為每個法國人都懂得,世界前途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中國“在法國始終能找到願意為建設平衡世界共同工作,而又不依附於人的夥伴”。

    希拉克長期致力於發展中法友好關係,對中法關係的未來始終充滿信心,堅信“中國有能力證明自己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致力於國際安全,並推動世界經濟發展更平衡、更互助、更尊重環境”。他秉承戴高樂主義的對華外交理念,注重從長遠與戰略角度看待中法關係,為中法關係保持長期穩定發展確定了一個堅實有力的框架——“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並在此次訪問中對其從基礎上進一步充實:中法雙方將保持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的年度會晤機制,規劃雙邊關係發展的方向;實現議會交流機制化,加強中國人大與法國國民議會和參議院領導人之間的定期互訪,加強中國政協與法國議會、中國經社理事會和法國經社理事會的交流與合作;使2006年至2007年舉辦的青年交流活動長期化;促進地方部門的交流與合作等。這些共同倡議必將為法國未來的領導人從戰略和政治的高度規劃中法關係的未來發揮重要的影響。

    最後,加強中法經貿合作,促進法國經濟從中國的強勁發展中廣泛受益。

    近年來,中法經濟關係得到了長足發展,兩國貿易從2000年以來幾乎翻了一番,僅2006年上半年,法國對中國的出口就增長了30%。兩國在一些重大合作領域尤其是能源、航空和地面交通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進展,法國的空中客車公司、阿海琺核能集團、阿爾斯通公司成為中國的重要工業夥伴,中國也從法國和歐洲的技術轉讓中獲得了巨大的發展能量。但與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法國的經濟發展卻差強人意,2005年經濟增長率僅為1.4%,失業率高達9%。由於國際競爭力降低,對外出口也面臨困境,迫切需要開拓更廣闊的市場,帶動國內經濟增長,解決就業問題。中國長期以來就是法國對外經濟行動的主要對象國,希拉克總統早在1996年就制定了將法國在中國的市場佔有率提高到3%的計劃。

    儘管中法經貿關係發展迅速,但沒有解決法國在中國市場份額較低、雙邊貿易不平衡等問題。希拉克政府期望通過敦促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增加對中國的出口解決上述難題。為此,法國希望在核能、航空和航天、鐵路等法國三大優勢領域拓展中國市場的同時,將法中戰略性交流擴大到通信、金融服務、農業和食品加工以及環境保護等七大領域,使法國企業在中國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法國的市場份額僅為1.4%,而德國為4%),在國內和國際上取得更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為法國經濟“加油”。

    不容忽視的負面因素

    此次希拉克總統的訪問,也為我們提出了新的問題。迄今為止,希拉克的對華友好政策,在法國國內和國際上都有不少反對的聲音,從指責中國的“人權”到呼籲對中國經濟發展進行“遏制”的聲音比比皆是,要求建立“歐美自由貿易區”抵禦者有之,要求不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者”有之。自去年以來,歐盟就中國紡織品、鞋類、汽車零部件等問題,曾多次提出“反傾銷案”。最近歐盟出臺新的對華政策文件,雖然強調在世貿組織框架內通過磋商解決雙方貿易摩擦,但更強調與中國的“競爭”,呼籲中國在雙方的貿易合作中承擔更多的責任。希拉克此次訪問正值該政策文件剛剛出臺,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另外一種深深的烙印。這表明中法關係可能也面臨某些思路上的細微轉變,一些問題必須引起注意。

    首先,法國和歐洲對中國崛起的戒心增強。

    法國、歐洲部分媒體、專家認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消極影響增加,歐中經貿關係的互補性大於競爭性,挑戰性大於合作性。在這種情況下,歐洲國家從與中國的經濟合作中面臨“吃虧”局面,如,由於中國保護知識産權不力,導致盜版猖獗,侵犯了歐洲商人的合法權益。再如,中國依靠歐洲的技術轉讓獲得了更快的技術發展,並將之繼續完善,使歐洲在與中國的技術競爭中會逐漸處於劣勢。因此,法國乃至歐洲對中國産品不斷設立貿易、關稅和技術壁壘。自去年以來,法國在中國紡織品、鞋類進口方面採取了積極的“反傾銷”立場,阿海琺集團在向中國轉讓技術方面採取了“退縮”態度。希拉克總統在訪問前也擔憂地表示,中國的經濟騰飛、科技突破雖意義重大,但“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如工廠企業向廉價勞動力地區遷移問題,遵守市場經濟規則問題”。

    其次,對中國在國際上能否起到“負責任的大國”的作用持懷疑態度。

    歐洲認為,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帶來了重大的國際挑戰,如環境污染問題、世界平衡發展問題等,因此強烈呼籲中國更加尊重環境。在其他國際問題上,法國也呼籲中國負起更大的責任。如最近一段時期以來,法國和歐洲對中國在與非洲的合作中實行“不干涉內政”原則表示不滿,認為促進非洲經濟發展必須與注重其“良政”與“民主化”並行。希拉克在訪華前強調,法國密切關注中國在非洲的雄心,希望中國在非洲“不要與在非洲國家實現良政的努力相違背”。在訪問中,他還就朝核問題再次隱晦地指出:“我們都尊重國家主權,奉行不干涉內政的原則。但當一個國家違背其諾言、對和平造成威脅的時候,我們必須遵循集體的準則,採取必要的措施與行動,來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

    上述問題表明,法國以及歐洲國家在高度評價中國發展、重視中國在國際上的作用並積極發展與中國密切關係的同時,對中國仍存一定的疑慮。它們期望通過開展與中國的合作,推動中國更認同西方的價值觀,成為它們所期待的“負責任”的角色。這也是此次希拉克在訪問中反復強調“負責任”一詞的用意所在。(王朝暉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

責編:劉立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