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華人世界]回顧大上海的百貨公司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0月23日 13:12 來源:CCTV.com
進入[華人世界]>>





  CCTV.com消息(華人世界):

  百貨傳奇 (一)從澳大利亞到香港

  對於現在的很多女性朋友們來説,逛商場總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其實,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灘,家庭殷實的女人們就樂衷於逛商店。上海的女作家素素在她的雜文集《前世今生》裏,這樣寫到,“百貨公司是當年時髦女子的一大生活內容,也是她們的一種生活方式。有位至今健在的婦人,回憶三十年代自己結婚初年的生活,説,這叫忙啊,幾乎天天要到南京路去。四大公司都有好幾個樓面,從上頭走到下頭,從下頭走到上頭,一眨眼就到了回去吃飯的時候了。只好明朝再來,去另一家百貨公司。”她説的這四大公司就是當年上海最著名的四間百貨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從今天開始,我們為您講述這一段百貨傳奇。

  在上海南京路上,至今還聳立著四幢古老而奇特的歐式建築,這四幢建築分別是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名噪一時的“先施”,“永安”,“新新”,“大新”這四大百貨公司的舊址。四大百貨公司的創辦人馬應彪,郭樂郭泉兄弟,李敏周,蔡昌都是中山人,而且又都是澳大利亞華僑。

  旅居澳大利亞的李承基今年已經89歲了,他曾經是上海新新百貨公司的董事兼總經理,耳聞目睹了四大百貨公司在澳大利亞發跡,而後崛起于上海的全部經過。

  李承基:郭樂先生就是永安公司的創辦人,他是在澳大利亞悉尼的唐人街買賣出身的,他自己都想不到,他回香港開了一家百貨公司,到上海開了這麼大的百貨公司,這個可以説是一個傳奇,一個夢想。

  華人在澳大利亞的創業經歷本身就是一個傳奇。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華人勞工開始涌入澳大利亞,他們大都是來自中國南部鄉村的農民。1851年,澳大利亞發現了金礦,消息一傳出,世界各地的“淘金者”蜂擁而至。在來自全世界的淘金者中,華人有四萬人左右。可是,到了十九世紀末,澳大利亞的金礦日漸枯竭,淘金的熱潮開始煙消雲散的時候,那些在採金區勞碌的華人勞工只能另謀出路。他們有的人仍然留在當地,從事各種手工業;有的人則去到澳大利亞北部的昆士蘭州,拿出他們種地的看家本領,從事蔬菜,果園等種植業,李承基的外祖父梁坤和當年就在昆士蘭州種植香蕉。

  李承基:澳大利亞本身種出來的香蕉很大的,但是我們中國人種出來的,叫做“象牙大蕉”小小的。比澳大利亞的香蕉好吃,價錢又貴,而偶然的一個機會,他們從中國寄來了香蕉的種子,因為香蕉很適合昆士蘭的土壤,所以他們收成得很快。

  中國的香蕉來到澳大利亞的這塊陌生的土地上,同樣長的是碩果纍纍。香蕉成熟的季節,就必須尋找出路,梁坤和和那些種香蕉的中山華僑把傾銷的目標首選在了悉尼。這個時候,另一批中山華僑恰好在悉尼的“唐人街”興辦了一系列經營香蕉批發的“果欄”,其中規模較大的要數馬應彪的“永生果欄”,郭樂的“永安果欄”。

  李炳鴻:這兩間是“永安”公司的舊址,兩間都是,過一間就是“永生”公司,當時他們經營的生意非常好。很多新南威爾士省的果商都來裏購買水果、香蕉回去賣。

  李承基:“永安果欄”、“永生過欄”,他們聯合了一間叫做“永泰果欄”,三間聯合在一起,每間果欄都用一個字,叫做“生安泰”,聯合在一起,是一個組合來的。專門經營香蕉,所以把澳大利亞悉尼的所有香蕉,都被他們壟斷了。據統計,他們一年能做四萬(英)鎊生意。當時四萬(英)鎊可以買些什麼呢?一條街都可以買得到。

  有金融人士計算過,當年的一英鎊相當於現在的一萬五千英鎊,所以當時的澳大利亞中山華僑,實際上已經壟斷了悉尼的香蕉市場。這種狀況立即引起了當地政府的注意,他們雖然還不能準確估算這其中的收益,但還是出臺了限制華人種植香蕉的政策,精明的郭樂就在澳大利亞臨近的斐濟群島買地來種植香蕉,然後再進口澳大利亞,但後來,香蕉進口也被限制了。

  李承基:馬應彪先生和郭樂先生,在澳大利亞他們沒辦法立足,第一,他們沒有居留權。第二,在那裏做生意沒有保障。隨時可以出臺一條法例,來制止你,沒有保障。又不能買物業,在澳大利亞賺這麼多錢能有什麼用,所以他們想到,不如回中國,落葉歸根。

  19世紀末,帶著在澳大利亞積累的財富,馬應彪回到了香港,郭氏兄弟則回到了故鄉中山。他們分別經營過相當於現在旅行社的買賣——“金山莊”,為來往于中國和澳大利亞的華僑鄉里購買船票、安排住宿、傳遞家信,還幫助那些澳大利亞華僑將辛苦賺來的血汗錢捎給他們在中國鄉下的親人。

  黎志剛: 昆士蘭大學教授:譬如“金山莊”,除了做匯兌之外還要送信,那要建立這些網絡的時候,他們要經常來于僑居地和海外之間,這個增加了他們人員的關係,也增加了他們對一些商品的信息。另一方面,他們在和這些人接觸當中,可以加深他們對國際商業視野見識的增廣。

  在香港的日子裏,馬應彪一直醞釀著一個計劃。原來,當他還在澳大利亞的時候,唐人街附近的一間百貨公司讓他們覺得又新鮮又好奇,於是萌生了開一間百貨公司的念頭。1900年,當“金山莊”的生意開始不景氣的時候,馬應彪就聯合了在澳大利亞的幾位鄉里做股東,興辦了香港“先施”公司。而“先施”二字來自《中庸》“先施以誠”的理念。

  李承基:“先施”是中文來的,英文的名字叫“sincere”,是誠實的意思。就是説我們很誠實,不會騙人,童叟無欺。十幾個職員,八個股東,先施公司就是這樣開始了。

  馬景煊 香港先施公司董事長局主席:我們是第一間叫做“不二價”的公司,就是説那些東西賣十元,我們就賣十元,沒有講價,買就買,不買就沒有辦法了。我們是第一間,會出一張發票給購物者,如果到時候(商品)有損壞,或者你不喜歡,想拿回來換,也是一件好事,也是第一間使用女售貨員的公司,你知道,一百年前我們的中國女性,主持家裏的事務比較多,很少出來拋頭露面。

  黎志剛:馬應彪就找到(妻子)霍慶棠,和她兩個妹妹,還有其他人,一起出來做銷售,所以他吸引了很多的人氣,很多人會來看熱鬧,但我們也看到他們開了個先河。

  香港“先施”百貨公司聚集了各種各樣的商品,尤其是採辦于歐洲的各種“舶來品”更是讓客人大開了眼界,兩年以後,“先施”賺到了幾倍的利潤。郭樂也緊隨其後,興辦了香港“永安”百貨。

  郭文藻: 原香港永安人壽保險公司負責人:我們那時候店舖很小,回來的時候,規模很小,還沒有組織一間百貨公司,那時候回來就開始嘗試去做,可以説是一間很小的店舖而已,後來才集合了一定的資本,回來後才去找位置,找到好的,就搬了。

  記者:這裡是第一間?

  郭文藻:是的,這裡是第一間。

  店面雖然不大,但是因為百貨公司全新的營銷方式,再加上新奇特的洋貨,頓時引來了八方來客,“先施”,“永安”的字號變得遠近聞名。

  郭文藻:“洋貨”到香港這裡買,附近一帶的廣東、珠三角等周圍地方,那些人都坐船過來,買了很多東西以後,就匆匆地有些人挑著擔子,有些人抬著就上船,就拿回去賣的了。

  李承基:當時的股東都是自己的鄉里,既然百貨小商店生意這麼好,不如我們擴大它,就在香港的德富道中,買了四個鋪位,就再擴充,建了幾層。不但有百貨,裏面還有一個,頂樓是一個娛樂場。

  馬應彪在香港的“小試牛刀”,卻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益。這一次的成功,促使馬應彪做出一生中最大的抉擇,揮師北上,進軍“上海灘”。

  馬應彪的決定是冒險嗎?他在上海能夠延續香港的一帆風順嗎?下期節目,我們繼續講述在澳大利亞華僑身上演繹的百貨傳奇。

1/4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