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網友孫勁松:玄奘——翻譯家中第一人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9月13日 15:13 來源:
專題:玄奘之路官方網站

    玄奘(公元600-664年)主要生活在初唐時期,是一個立志高遠、意志堅強的僧人。28歲時,他抱著“一睹明法了義真文,要返東華傳揚聖化”的宏圖大志前往印度求學,唐太宗在《大唐三藏聖教序》中對玄奘西行有如下的描述:“乘危遠邁,杖策孤徵,積雪晨飛,途間失地,驚沙夕飛,空外迷滅。萬里山川,撥煙霞而進影,百重寒窗,躡霜雨而前躍。”玄奘西行印度一十七載,其間歷經艱辛,回國時候是45歲左右,在他生命的最後二十年中,所作的主要工作就是譯經,總共翻譯了佛教大小乘經論75部1335卷,共計1千多萬字,玄奘的譯著從數量和質量上都達到了中國佛經翻譯史上的高峰。印度學者柏樂天認為玄奘的譯著是中印兩國人民的偉大遺産,指出“玄奘無論如何是有史以來翻譯家中的第一人。”那麼,玄奘何以取得如此的成就呢?筆者列出以下幾條:

    其一、精深的佛學造詣是玄奘譯經的基礎。玄奘出國前就已經有相當的佛學造詣,在印度的17年中,他隨時隨地的拜師求學,其中最重要的是那爛陀寺的住持戒賢大師,玄奘在那爛陀寺求學5年,對於內明、因明以及聲明之學進行精深的研究,由於學業優異,被寺廟選為十德之一。內明既是對佛教精髓的確切體證,鋻於玄奘對於內明之學的精深體悟,並流利的掌握了梵文,戒賢囑咐玄奘為那爛陀寺僧眾開講《攝論》、《唯識抉擇論》。玄奘還以大乘有宗思想為出發點,用梵文創作了《制惡見論》《會宗論》《三身論》,系統的破斥小乘學説,調和會通大乘佛教空有二宗的爭論,為印度佛教的發展作出一定的貢獻。因明學即印度之邏輯學,玄奘曾向多位大德學習因明,他對於印度因明學中共比量、自比量、他比量三種比量理論有完善發展之功,曾經糾正其師勝軍經過40多年深思熟慮而建立的一個因明比量。在印度參學的後期,玄奘應戒日王之約為無遮大會論主,他運用嚴密的因明論證格式提出了“真唯識量”的命題,在十八日內無人能破。聲明即語言音韻之學,在這方面,玄奘仔細研讀了包括護法《雜寶聲明論》在內的多部著作,對於梵文經典的文理結構有深入的領會。玄奘在佛學的各個領域均有獨特的造詣,為印度僧眾及各國王室推崇,在玄奘西行百年之後,印度還有許多佛寺繪有玄奘的畫像以及遺物,每逢齋日對其舉行供奉儀式。玄奘貫通內明、因明、聲明的紮實功底,為玄奘準確把握經典內涵、並用嚴謹的邏輯和語言譯經建立了紮實的基礎。

    其二、前人的經驗教訓為玄奘譯經提供了借鑒。在中國的佛經翻譯史上有舊譯和新譯之説。舊譯的前期為東漢到西晉時期,翻譯者多是西域、印度的僧人或者稍懂胡語、梵語的中國僧人。譯者“或善胡義而不解漢者,或明漢文而不曉胡意。” 譯者常借用“道”等中國學術的術語翻譯佛教詞彙,引起一些話語歧義。舊譯後期為東晉到隋末時期,主要代表人物為鳩摩羅什、求那跋陀羅、真諦等等,鳩摩羅什在把握核心義理的基礎上,注意運用聲明學,把印度的句法引入漢文表達系統,注意音節變化,所翻經典瑯瑯上口,達到了譯經的新高峰。但鳩摩羅什對於漢語能説而不能寫,只能“手持胡本,口宣秦言”,他還經常對梵文本進行總結提煉,採用意譯的翻譯風格,被後人指有曲誤之處。玄奘中梵文的功底具佳,他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的翻譯原則,史稱“新譯”。在義理上,他反對古代譯經家的‘達意’原則而提倡忠於原本、逐字逐句信筆直譯之譯法;在文法上,他應用六朝以來字句偶正奇變的文體,再參酌梵文“鉤鎖連環”的方式融成一種“整嚴凝重”的翻譯風格,既恰當的體現了印度佛教原典的結構,又符合中國的文法習慣;在一些關鍵詞彙上,他提出了五不翻的原則,為後世所共許。

    其三、嚴謹的學風是玄奘譯經的質量保證。玄奘嚴謹學風的養成得益於戒賢大師的教導,大乘有宗的唯識學將一切眾生分為五類種性,不承認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玄奘考慮到國內普遍接受了一切眾生皆可成佛的觀念,曾向戒賢提出了回國後不譯此説,遭到了戒賢的批評,並要求他如實的翻譯。此後,忠於原本的精神貫穿了玄奘的一生,他晚年翻譯《大般若經》600卷,由於內容龐雜,參與譯場的學生要求刪節翻譯,但玄奘堅持一如梵本,不刪一字。這種風格在他將《老子》譯為梵文時也有體現,唐皇室自稱是老子後裔,三教之中尊道為首,李世民要求玄奘將《老子》翻譯為梵文,玄奘很認真地對待此事,“句句披析,窮其義類,得其旨理,方為譯之。”他還邀請道士成玄英、蔡晃等人參預譯場,但成、蔡等人與玄奘産生了很大的爭執,核心問題有兩點。第一:成玄英、蔡晃認為《老子》和大乘佛教是相通的,“道”應翻譯為“菩提”,而玄奘則認為“佛道兩教,其致天殊”,“道”沒有達到“菩提”的境界,應翻譯為“末伽”。第二:成玄英等人認為《老子》思想深邃,要翻譯後期道教諸家的注序才能便於理解。玄奘敏銳的觀察到了道教和早期道家的分別,認為後世道教用導引練氣、扣齒津咽註釋《老子》有違本意,拒絕翻譯。玄奘説:“觀《老》治身、治國之文,文詞具矣,扣齒津咽之序,其言鄙陋,恐將西聞異國,有醜鄉邦。”在這場翻譯之爭中,玄奘始終保持嚴謹學風,既沒有因為李唐王朝的推崇和道教學者的爭辯而混同佛道,也沒有將貶低《老子》思想的注序加以翻譯,客觀的維護了原著的思想體系。由此可見,嚴謹求實、忠實原著是玄奘一貫的風格。

    其四、譯場的集體配合是譯經的重要保障。玄奘的譯經並不是獨自完成的,擁有龐大的譯場和嚴格的程序。玄奘的譯場有譯主、證義、證文、書寫、筆受、綴文、參譯、刊定、潤文、梵唄等多個崗位,譯主為玄奘,其他的職位由求學者擔任,這些學生不僅有核對梵文、書寫紀錄、語法整理、譯文潤色等工作,而且還要將譯稿回翻為梵文再次核對,他們為保持翻譯的準確性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玄奘還把譯經、講經和培養人才結合起來,白日在譯場主持譯經,傍晚給學生講解新譯經論、回答疑問,讓學生在工作和學習中不斷提高。通過這種方式,玄奘培養了窺基、神?、嘉尚、普光、道宣、玄應等一批佛門宗匠,還為新羅、日本等國的培養了大量的留學僧,促進了佛教在東亞的傳播。在這些學生之中,窺基是其中的佼佼者,為譯經工作做出了特別的貢獻。玄奘在印度收集了十家注解大乘有宗論典《唯識三十論》的著作,曾準備一一譯出,但是窺基認為十家注解有正有誤,建議以護法的注解為主,糅合十家之説為一書,玄奘採納此議,譯成《成唯識論》。該書以護法一係的注疏為基礎,以難陀、安慧等學説為對照,不同之處以‘有義’字樣將諸家異説存列其前,將護法的正確結論放在後面,示正宗之所在,最後往往還加上一些玄奘自己的心得體會。《成唯識論》顯示出了一種迥然不同的翻譯風格,在中國佛教史上頗有影響,這一切得益於玄奘師徒之間的教學相長。

    其五、言無名利、行絕虛浮的開闊心胸是譯經得以堅持的重要原因。玄奘一生都被榮譽包圍,少年時期就享譽一方,遊學印度又獲得國君和僧眾的愛戴,回國之後唐太宗、高宗、武則天也對他非常敬重。但玄奘對於這些榮譽沒有任何牽掛,他只是很恰當的運用王室的支持來傳播他的信仰和理念。道宣讚揚玄奘:“虔虔不懈,專思法務,言無名利,行絕虛浮。”在歸國後到去世的近二十年中,無論事務多麼繁忙,他都沒有停止譯經工作,以平均每年50萬字以上的速度進行著翻譯工作。他翻譯了大量的印度原典,但獨獨沒有翻譯自己用梵文所作的三大論,這顯示他毫無自私自利之心。正是這種“言無名利,行絕虛浮”的崇高精神支持著玄奘幾十年如一日的譯經工作,開創了翻譯史和中印文明交流史的奇跡。歐陽竟無曾讚嘆玄奘的翻譯風格是:“一語之要,堅如磐石,一義之出,燦若星辰。”

    縱觀玄奘一生,堅強的意志、明確的理念、精深的知識、歷史的繼承、嚴謹的學風、優秀的團隊和不求名利的品格是他事業成功的關鍵,這正是我們在一千多年以後追思先賢所應得出的啟迪。

    (武漢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孫勁松)

責編:何偉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