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環球360):
地下巧克力工廠
主持人:
荷蘭這個詞在愛玩的朋友們眼中肯定閃耀着鬱金香之國,鑽石城堡的光芒,不過對於愛吃的朋友們來説,荷蘭巧克力就當仁不讓的成為期待的核心,荷蘭巧克力以柔滑細膩,口感芳醇而被奉為巧克力家族中的上品,不過在我向您介紹今天的這期節目之前,荷蘭從沒有一家真正意義上生産巧克力的工廠,為什麼荷蘭人現在才想通了要開始建立巧克力工廠呢?而且還把工廠建在地下?
正在依據圖紙設計而建造的這家巧克力工廠將被建在地下一個被廢棄的隧道裏,十分神秘,而且荷蘭第一家巧克力工廠的里程碑式的意義更吊足了人們的胃口,據説由於主體工程都將在地下實現,相應的技術設備都非常複雜,所以要建成它將耗資2千萬歐元。
毛睿斯 羅賓因斯坦 巧克力工廠主管:
荷蘭沒有一家巧克力工廠,這個(巧克力工廠)將是(荷蘭)有史以來第一家真正製作巧克力的工廠。
預計在兩到三年後,神秘的地下巧克力工廠將全部竣工,到那時,這座工廠不僅是大規模生産尊貴的荷蘭巧克力的基地,開發者還計劃讓它成為一項參觀旅游項目,通過地下探險吸引旅游者,來到巧克力工廠的參觀者將搭乘一個特別的玻璃電梯探險,暢游整座地下巧克力宮殿!
毛睿斯 羅賓因斯坦 巧克力工廠主管:
這是世界上最好最可愛的巧克力工廠,它是如此神秘你必須到地下才能得到真正上好的巧克力。
主持人:
一座地下的巧克力工廠的概念並不時第一次出現,在羅爾德 達爾著名的奇幻文學小説《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中,就曾經描述過這樣一座神秘的地下巧克力工廠,15年來,工廠從來都是大門緊鎖,沒有人看見有工人從大門進去或出來過,可是人們卻能聞到濃郁的巧克力香味。工廠出産的旺卡牌巧克力銷往世界各地,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小查理也不例外,在每個夜晚的夢鄉中,他都幻想著自己可以親身進入那座工廠,後來有一天小查理經過數般磨難之後才最終獲得了參觀旺卡巧克力工廠的特權,不過現在有了荷蘭的這家地下巧克力工廠,相信對它好奇的人再也不用經受各種艱險的考驗,只要來到阿姆斯特丹就可以大飽眼福了!
與《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中描寫的一樣,當阿姆斯特丹的這座地下巧克力工廠建成的時候,參觀者們會在香氣四溢的巧克力噴泉中大飽口福,一定還會被流漫着棕色糖漿的巧克力河吸引住!這可不是什麼荒誕的夢,也不是巧合,而是工廠主人毛睿斯從這部奇幻小説中得到了靈感,並在有意的模倣裏面的情景。
毛睿斯 羅賓因斯坦 巧克力工廠主管:
我根據羅爾德 達爾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一書製作了一齣廣播劇,我還租下了你身後的這座建築,它是這座城市的標誌性建築。那時我得到了比我所需要的大的多的空間,所以我想好吧,我要製造一個孩子們可以真正感覺得到摸得到巧克力的地方。
將要建成的這座巧克力工廠除了可以供游人參觀,還可以讓參觀者參與到巧克力生産的過程中,親手操作機器,體驗巧克力製作的獨特經歷。
毛睿斯 羅賓因斯坦 巧克力工廠主管:這個是一座真正的巧克力工廠,這裡的每一位參觀者都是查理,在這裡你必須動手實踐,如果你不動手,你將被當成可可豆而被製作成巧克力,你將經歷巧克力是怎樣被製作出來的。
主持人:
您知道什麼是荷蘭巧克力麼?不做這期節目,我也不知道,荷蘭巧克力並不是説在荷蘭生産的巧克力,而是指用荷蘭式加工法製造出的巧克力!早在1828年,荷蘭的一位愛吃巧克力的快樂的小老頭范 霍頓發明了一種可可榨壓機,並由此發明了一套加工巧克力的方法,由於這套新方法的出現,才實現了現在巧克力的大規模機械化生産,降低了巧克力價格,使它走入尋常百姓家,最重要的是,這套方法驅除了可可中的酸味和苦味,所以您才能在今天品嘗到柔滑香甜的巧克力。
1828年,荷蘭巧克力聲名遠揚,荷蘭巧克力這個普通名稱背後從此隱藏着一個里程碑式的意義,荷蘭式巧克力加工法也已經不可否認的成為荷蘭文化寶庫中一筆無價的珍貴遺産,今天,荷蘭第一次有了自己大規模生産巧克力的工廠,擔負着傳承和發揚這筆遺産的使命。
毛睿斯 羅賓因斯坦 巧克力工廠主管:我們這個港口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這是最大的可可豆裝運港口。我們還有由范 霍頓發明的巧克力的食用方法,這個巧克力配方的發明非常重要,一直沿用至今。
工廠用奇幻小説中地下巧克力工廠的神秘來吸引全世界的旅游者,為每一位來參觀的游客講解到底什麼才是荷蘭巧克力,並讓他們親自動手參與巧克力生産的實踐,在世人的好奇和親身實踐中重塑荷蘭巧克力歷史品牌。
主持人:
有句話一直讓我覺得是對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民族的最高評價,説上帝創造了人類,荷蘭人創造了荷蘭,荷蘭人總是讓人有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感覺,就比如説這座地下的巧克力工廠,它既是真正的巧克力生産基地,終於可以讓荷蘭巧克力名符其實,又是神秘的主題公園,讓荷蘭巧克力的歷史文化在參觀與探奇中傳承與發揚。
建造未來
主持人:説到都市,你腦海中會出現什麼樣的圖畫?高大的建築、密集的住宅、繁忙的交通?是呀,大都市總是給人擁擠的感覺。畢竟世界上城市的面積僅佔陸地面積的2%,但卻容納了一半的人口,難怪統計顯示資源消耗的75%都來自城市。那城市中資源消耗量最大的又是什麼呢?看看我們身邊不斷拔地而起的新建築,還有那些即將拆掉的舊建築,正是它們消耗掉了城市資源消耗總量的一半。這樣一味地消耗下去總有一天會沒有資源可消耗了,所以現在一些有遠見的建築師不僅考慮建造房屋,他們還在考慮建造未來。
在上個世紀裏,世界人口數量增長了4倍,城市人口則增長了15倍。根據聯合國的統計數字,在未來的50年裏,全球人口預計將增加三分之一,達到90億人。如此龐大的數字意味着城市在現有基礎上還會繼續擴張,其中的建設將消耗掉大量的資源。
城市生態學家 赫伯特 吉拉爾代:目前平均每人每年要用掉六噸的建築材料,這個數量太大了。我們必須找到更具可持續性的方法,來建設我們的房屋和城市。
建築師 理查德 羅傑斯:建築業要消耗大約50%的能源建造樓房要消耗50%的能源。所以在一個可持續世界的所有問題中,建築業是一個關鍵的部分。
廢棄的巴特西發電廠位於英國泰晤士河畔,它曾經燃燒過無數噸的礦物燃料,污染着大氣環境。而現在,它成了通過回收利用來節約能源的典範。
建築師 尼古拉斯 格裏姆肖:這個建築是可持續性的,因為在這裡進行的是一種可持續的運作,這是一個舊的發電廠。從某種意義上它得到了回收利用,所以這座磚結構的建築會保留下來。
在這裡將會有一個全新的內部結構,提供一個開闊的室內活動空間,可以舉辦芭蕾舞演出和各種活動,可以容納大量的餐館和商店,新舊事物的結合讓這座舊發電廠煥發了生機。
建築師 尼古拉斯 格裏姆肖:例如在裏面修建這樣複雜的建築,這是兩者相當完美的結合,其實建築應該重新地使它們利用起來。
主持人:重新利用現有建築只是設計師們建造未來的一個方面,像倫敦的泰特現代美術館和過去我們介紹過的巴爾蒂克藝術工廠,都是這樣的典範。能夠把舊的進行改造重新利用當然節省了大量的資源,但是新的建築遲早也會有舊的一天,於是建築師們就來了個超前思維,在設計新樓時,就為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後,這座樓的翻新和改造埋下了伏筆。這叫為未來節省資源。
可持續性不僅是針對過去的遺留建築,它同樣也針對未來。英國勞埃德信託儲蓄銀行集團二百年前誕生在一家咖啡館的旁邊,悠久的歷史令他們感到非常自豪。但是在上個世紀,他們幾乎每二十年就要拆掉一座辦公樓,然後再蓋新的。這樣的拆健耗費了他們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於是他們找到了英國知名的建築師事務所,希望能夠建造一座跨世紀使用的建築。
洛娜 瓦爾克爾 ARUP公司環境總監:在設計階段我們就考慮了對勞埃德大廈作再利用的問題,這樣當它不再用作交易場地時樓層可以改作其它的用途。
建築師 理查德 羅傑斯:所以要有長的使用壽命,這意味靈活的適應性,因為你不知道將來它會發生什麼變化。你建造的樓房今年可能是所大學,明年可能是辦公樓,它還可能變成住宅樓。
建築師羅傑斯設計的一個實用特點是把附屬設施安裝在建築的外部。像供電設備或電梯之類的設施使用壽命都很短,這樣不必把整個結構拆開,就可以對這些設施進行維修和更新,而且部件也易於拆卸,這就最大限度地節省了原料和能源。按照傳統建築的觀念,一座建築應該是完美的,不能改動一絲一毫,而這樣的想法在這裡顯然已經過時了。
要想延長建築的使用壽命還要考慮原材料。勞埃德大廈使用的是壽命長的不銹鋼,還使用了很多混凝土和玻璃材料。説到耗能低,勞埃德大廈的獨特之處是它三面都使用了玻璃。
無論是寒冷的冬天,還是炎熱的夏天,玻璃幾乎起到了溫度調節裝置的作用,非常的節能。
説到節能,建築師羅傑斯還在設計中還融入了高科技元素。
建築師 理查德 羅傑斯:這座剛剛竣工的勞埃德船級社大樓有一個感光百葉窗系統,當太陽出來時百葉窗關閉,當太陽下山的時候呢百葉窗就打開了。
這類百葉窗有助於靈活地利用太陽的光和熱,建築樓房要耗費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不僅如此,樓房在使用期間也會消耗很多地能源,減少空調的使用和電力照明就是減少能源的消耗。
主持人:建築師的良苦用心説明他們已經不單單對建築物本身負責,而是開始更多地關注建築過程和使用過程中,建築物對環境的影響。這是一種可持續性的建築觀念,雖然建築是局部的,但它影響的是一個體系。因為地球是一個整體,科學家曾在南極企鵝的脂肪內和芬蘭母親的乳汁中都發現了農藥成分,就説明了這一點。可見可持續性的建築觀念是具有全球意義的。
手機導盲
主持人:曾經有一個故事,説過去倫敦經常出現大霧天氣,有一次一個人在大霧中迷了路,他又剛好有急事兒,這時候公共汽車、出租車都派不上用場了,因為霧太大。正着急的時候,一個陌生人向他伸出了援手,他們穿街走巷,順利地到了目的地。後來這個人才知道,原來幫助他的是一位盲人,那段路他恰好非常熟悉。現在倫敦早已不再是霧都了,可是城市中現實的情況是,盲人或者有視力障礙的人很難來去自如。不用説給別人帶路了,自己出門就很不方便,尤其是要去那些不熟悉的地方,往往要打車,讓司機把他們帶過去。要是司機也不知道在哪怎麼辦呀?那就麻煩了!可是在西班牙有這麼一位盲人,他能為司機指路,司機不知道的地方他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魯本 多明格斯是西班牙馬德里人,雖然土生土長,可是由於雙眼失明,他想去任何地方都得乘坐出租車。花錢多不説,有時候想去的地方司機也不認識,還走了不少冤枉道兒,耽誤時間。但是現在魯本有了 “地圖”,無論他去哪都不用擔心找不到方位了。
説到這兒您也許會覺得奇怪,地圖對於視力正常的人當然有幫助,而對於盲人那不就是一張白紙嗎?
沒錯,不過魯本的“地圖”可不是普通的地圖,它是“聲音地圖”。自從有了它,魯本都可以給司機指路了。
魯本 多明格斯:它是除了導盲犬和盲杖之外的又一個好幫手,它就能告訴我要走哪條路而不必去向別人問路。如果乘坐出租車,我還能用它給司機指路,這項服務能給殘疾人帶來很大的方便。
那麼“聲音地圖”到底是什麼呢?其實它是一項正處在測試階段的“導盲手機服務”,也就是説魯本是通過手機上的語音提示來辨別自己所在方位,以及所要到達的目的地所在方位的。這項服務利用歐洲航天局的衛星科技,把全球定位系統、手機、互聯網以及語音技術結合起來。使用者只要擁有一部第三代手機,並申請開通這項服務,手機就能隨時告訴使用者他所在的準確地點,還能告訴他如何到達想去的地方,使用起來非常方便。
主持人:現在許多手機都有全球定位功能,我這部手機上也有。雖然我現在用這個功能用的不多,但是出去玩兒的時候我還是會試着體驗一下,我的感覺是手機上給我提供的位置信息大體是正確的,但並不是非常精確,也就是給一個大概範圍。要是具體到去哪個地方,走哪條路,恐怕就更不行了。對於像魯本這樣的盲人來説,當然是越具體越詳細就越好了,否則還是有經常繞路的可能。那現在問題就出來了,導盲手機服務能為用戶提供更為精確的信息嗎?
確實,將全球定位技術運用到手機指路服務上並不是什麼新發明,但是如果使用者在高樓林立的市區裏穿行,普通的手機指路服務就很難精確。而這項由西班牙公司推出的“導盲手機服務”,採用的是歐洲航天局新近開發的“艾格諾斯”系統和“實時網”技術,這兩項技術的結合彌補了過去全球定位系統的不足,將手機定位的精確性大幅提升。
“艾格諾斯”系統項目官員 費利克斯 托蘭: “實時網”技術能夠讓用戶通過網絡進入“艾格諾斯”系統,這裡的一切信息都是實時的,這要感謝實時網 ,它讓城市導航變為可能,尤其是衛星信號因為高樓和障礙物會變得微弱的情況下,這套系統能夠將信息準確度精確在幾米範圍之內。
對於專業的技術與設計人員來説,“導盲手機服務”所集合的信息網絡和語音技術並不是什麼新技術,它之所以與眾不同,是因為這項服務考慮了特殊用戶的需求。
薩莉“導盲手機服務”開發人員:從最開始的構思、設計到研發,我們都在考慮終端客戶的需求,也就是那些外出的盲人。
這項“導盲手機服務”一旦測試成功,就將正式推向市場,到時候,視力有問題的人人手一部“聲音地圖”,生活將變得更加方便與輕鬆。
主持人:其實我倒是覺得這種“聲音地圖”不僅是盲人需要,普通人也有這樣的需要。畢竟我們外出行走時不一定時時都帶着本地圖,再説翻地圖也麻煩。萬一迷了路或者找不着地方,你説打車吧有些費錢,問路吧也未必能問對人,可是手機基本上是隨時隨地都帶在身上的,所以我説如果哪一天手機能為用戶提供精確的導航信息,一定會大受歡迎。
電子放大鏡——源自一片孝心的發明
主持人:讀書看報對年輕人來説不是什麼難事,可是對於視力不佳的老人來説,就有的心有餘而力不足了。住在北京的郭老就有這樣的煩惱。
郭老今年91歲高齡了,可精神和幹勁一點兒也不輸年輕人,每天讀書看報寫文章,要工作八小時以上。不過畢竟歲月不饒人,即使戴着老花鏡,再加上放大鏡,郭老看起報來也感到有些吃力。
郭成周:年紀大了以後看很小的字就比較困難,就是能看吧看不長久。時間不長久呢頭就覺得不舒服了。
郭老從工廠淘來兩面特大凸透鏡做了一個閱讀桌,這下報上的字是看清楚了,可是一天下來,腰酸背疼,身體還是吃不消。郭老的兒子郭孝群看在眼裏,就琢磨着,怎麼才能讓老人輕輕鬆鬆看報紙呢?
郭孝群:我是學電子的,我想用現代的電子技術、科學技術來解決這個問題。後來我就聯想到電子攝像頭。
他的設想是,把電子攝像頭通過視頻線接到電視上,不就可以像看電視一樣看書了嗎?郭孝群從市場上買回攝像頭和各種電子器件,就開始試驗了。
郭孝群:試驗證明我們這個思路是可行的用現有的産品接到電視上,我們看到文字圖像被放大,我們覺得非常高興。
看,這就是郭孝群做出來的第一代電子放大鏡。一個電子攝像頭連上外接電源,再通過視頻線連接到電視機上,就可以把報紙上的小字放大到電視屏幕上了。根據鏡頭的不同,電子放大鏡可以放大3到30倍。
不過,用手舉着這麼個攝像頭,時間長了也挺累的。郭孝群想,為了讓父親用起來更方便,得給電子放大鏡安裝一個合適的支架。他從超市買來各種形狀和材質的容器,光是杯子就試過幾十種。看,一個糖果罐,一個醬油瓶,全都變成電子放大鏡了。
現在郭老不但可以輕鬆地讀書看報,還能保持抬頭挺胸的坐姿,不用像過去那樣勾着腰了。
在解決父親閱讀難題的過程中,郭孝群發現,電子放大鏡除了能給視力不佳的人讀書看報,還能有更多的用途。
郭孝群:對於有些從事細微工作的人非常有效,過去修鐘錶的拿放大鏡看,工作一天非常疲勞。如果將來用電子放大鏡,就可以抬頭挺胸,在一個比較開闊的視野中進行操作了。
給電子放大鏡接上音頻線,就變成了一個簡易的幻燈機。老師在課堂上使用的時候,不需要製作幻燈片,把攝像頭直接對準實物就可以了,聲音和圖像還可以用錄像機錄下來當作資料保存。
主持人:郭孝群發明的電子放大鏡,原理其實並不複雜,但勝在就地取材、成本低廉上。這個發明源自一片孝心,相信將來用它的人也會分享到一片愛心。
三叉風帽
很多人有類似的經歷:屋裏雖然沒人作飯,可是經常充滿了別人家炒菜的味道,煙道串味真麻煩。而在田大爺這兒,早就沒了這個苦惱!這家安的排煙風帽怎麼是三叉口的?
田大爺九二年的時候煤氣中毒過一回,出院以後他就一直在研究一種更合理的風帽排煙,而且一研究就是大半年。研究出來的這個小東西雖然看上去不起眼,用處可很多。能防止煙道串味,還能防止煤氣中毒。
怎麼看怎麼覺得不起眼,怎麼看怎麼覺得挺簡單,這個小小的風帽能管這麼大用嗎?田大爺説了:別着急,咱們來演示一遍,你就全明白了。
田大爺:這是個模擬彎頭,普通住家都用的那種,煙氣就從這頭進來,從這頭出去。當低氣壓就是風要往回刮的時候也就是煙囪裏的煙氣呢,就從爐子下面這個口倒灌回來,就會造成煤氣中毒。您看仔細了,火苗代表屋裏的氣流,火苗的朝向代表屋內氣流的流動方向。你看:普通的風帽在有風吹入的時候,火苗就會隨着風的方向倒入,也就是説,在風向改變的時候
吹入的風就會把屋內本該排出的煙壓回去形成煙氣倒灌,這樣就很容易煤氣中毒。
而田大爺發明的這個三叉頭的風帽卻恰恰相反,還是請你仔細看火苗:有風吹入的時候,火苗反而被吸出去了,所以,如果風向改變,不僅不會煙氣倒灌,反而還會加速室內空氣流通,太神奇了。
田大爺:這個原理就是噴槍的道理,叫空吸原理。
田大爺的這項發明可不僅僅用在咱自家的煙囪上,按照術語來説這是一種無動力的強化通風裝置,既環保又節能,它還可以用於工業鍋爐上,非常實用。有人就給這個小風帽取了個形象的稱呼:叫不用電的排風機。
主持人:
真得感謝田大爺,發明的這個小東西這麼有用,解決了居家過日子的不少問題。有人把家比喻成是圍城,咱先不討論是好話還是壞話,光是把家比喻成“城”,就感覺家裏有忙不完的事兒,希望有更多像田大爺這樣的小發明能解決我們生活中的大問題。
責編:趙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