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哈特福德號核潛艇指揮塔底部被撞裂開
3月20日,隸屬美海軍第五艦隊的“哈特福德”號核潛艇與“新奧爾良”號兩棲船塢運輸艦在霍爾木茲海峽水域相撞,事故致使核潛艇上15名船員受輕傷、運輸艦柴油泄漏。幸運的是,潛艇的核推進裝置沒有受損,事故也未對霍爾木茲海峽水域的航運造成大的影響。
新鮮,核潛艇撞上自家運輸艦
一般情況下,不同國家的軍艦、商船發生碰撞事件的概率比較高。但像這種自家海軍內部相撞的事情還是頭一遭,更何況發生在世界上最強大、也是最老練的美國海軍身上,更讓外界疑惑不解。
儘管美國海軍沒有説明事發時的具體情況,但第五艦隊發言人表示,相撞的潛艇和軍艦都是按照既定部署在該區域執行安全任務的,兩艘相撞的艦艇當時都在執行“海上安全作業”。
“哈特福德”號屬於“洛杉磯”級核潛艇,是美國海軍第五代攻擊型核潛艇,也是世界上建造批量最多的一級核潛艇。該艇具有優良的綜合性能,主要承擔反潛、反艦、對陸攻擊等任務。而“新奧爾良號”兩棲船塢運輸艦則是“聖安東尼奧”級船塢登陸艦的第二艘,該艦能夠運載360名船員和700名海軍陸戰隊員。
面對這不可思議的碰撞,美國民眾極為震驚,許多網民甚至認為美國海軍的實力正在減退。有的還調侃道:“現在美國海域的鯨魚要小心了。”並借此將矛頭指向奧巴馬“縮減國防開支”的意願。
是偶然事件,還是人為因素
有意思的是,這已經是今年第二起核潛艇碰撞事故了。今年早些時候,英法核潛艇曾在大西洋“親密接觸”。而就在同一海域,2007年美軍的核潛艇就曾與一艘日本船隻相撞。
事件發生後,儘管軍方在極力淡化事件的影響,但外界對於相撞原因還是進行了廣泛猜測。截至目前,雖然有所謂的探測盲區説、上浮違規説及複雜海域説等等。但事實上,指揮失當仍是此類事故的最根本原因。
一般情況下,每類潛艇事故都帶有本身特有的原因。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艇體結構和技術上的原因。結構和技術上的原因是在潛艇設計和製造過程中産生的,如設計水平低就往往會使潛艇的平穩性、機動性和結構強度不夠,或抗爆和防火性能差。造艇中不合要求,材料、工藝等不過關,都會留下後患,導致嚴重事故。
另一種是在航行條件和緊急情況下出現的原因。航行條件下發生事故,多是艇員對潛艇的性能掌握得不夠,或對航區的水文氣象和水道測量的條件不甚了解等。這種事故多係艇上人員業務素質不高,如不善於使用探測手段、不精通操艇技能或缺乏操艇經驗。
這其中,責任過失最為可怕。出現這種事故往往與艇員責任心差、玩忽職守、麻痹大意,甚至違章操作有關。
2001年2月,美國“格林維爾”號攻擊核潛艇將日本“愛媛”號漁業實習船撞沉,就是上浮前沒有按規定執行海面觀察造成的。針對這次碰撞事件,美國列剋星敦研究所軍事研究員羅蘭 托馬斯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這類事件太不同尋常了,“你不得不認為其中一艘艦艇的船長可能要承擔主要責任。”
潛艇非戰時事故“殺手”多
潛艇是海軍的主要兵種之一,具有強大的突擊力,能長期隱蔽地戰鬥在海上,對敵海上交通線和岸上重要戰略設施造成很大威脅。但潛艇也有致命的弱點,主要是儲備浮力小、抗沉能力弱、構造複雜,操縱難度大。加之潛艇主要活動在水下,生存環境十分險惡。
潛艇作為一種武器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了,但潛艇自出現伊始就命運多舛,其發展歷史一直為悲劇性事故和災難所充斥。
潛艇事故的性質和原因多種多樣,主要包括火災與爆炸、海上碰撞、進水、擱淺、觸礁和遭遇風暴。
潛艇上發生火災與爆炸的事故最多,損失也往往非常嚴重。據不完全統計,近30年來,核潛艇發生各類大事故136起,其中火災爆炸事故就達37起,而導致沉沒的就有6艘,佔核潛艇沉沒總數的一半。
對潛艇來説,碰撞事故也具有致命性。戰後潛艇在海上由於相互碰撞造成的悲劇也相當多,在潛艇沉沒事故中,碰撞沉沒事故佔20%以上。這其中有與水面戰艦之間的相撞,也有潛艇之間的相撞。原因有的是艇員的責任過失,有的為自然條件所致。
在所有潛艇事故中,進水事故比較常見,主要是指海水從各艙口、通氣管和魚雷發射管灌水以及各種閥門、接頭洩露等。而且不管是爆炸還是碰撞,最終結果都會導致進水。
此外,由於擱淺、觸底和遭遇風暴而造成破損與沉沒的事故也常有發生。
核潛艇非戰時事故不可小覷
非戰時潛艇事故往往給人一種錯覺,以為它的後果沒有戰爭帶來的後果嚴重,但事實並作如此。
半個世紀以來,許多國家在技術進步的前提下,紛紛開始研究潛艇作為攻擊武器的可能性。但這個過程始終充滿危險與失誤。早期的潛艇面臨著許多潛在危險。潛艇電池的氣體和酸性物質泄漏,魚雷爆炸和意外碰撞奪去了世界上幾千名水兵的生命。
世界大戰期間,大多數國家都致力於建造規模更大、性能更好、殺傷力更強的潛艇。許多力圖擴展自己艦隊的國家不停地進行各種類型的潛艇試驗,結果卻造成更多的潛艇事故。
戰後,潛艇的發展因核時代的到來而受到巨大推動。核能讓潛艇充滿無限活動的可能,核潛艇可以在大洋的深處神秘地任意穿梭。但任何核潛艇的沉沒都是災難性的事故,因為它們所産生的核輻射污染可能會給海底生物帶來不可彌補的損害。
從目前收集的資料來看,雖然此類事故發生率不高,但其危害相當嚴重。
1961年6月,蘇聯“K-19”號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反應堆冷卻系統管路爆損,艇員全力搶修,造成兩人患急性放射病死亡。1985年8月,蘇聯“K-431”號巡航導彈核潛艇在船塢內排除故障時誤操作引起反應堆爆炸,造成10余人死亡,環境受到污染,艇體嚴重損壞。
目前,世界上共有6艘核潛艇靜靜地躺在大洋深處。其中一部分神秘失蹤在大洋的深水區域,其核反應堆和導彈也隨之永遠與水草為伴。儘管一些科學家聲稱沉沒潛艇不會對環境構成威脅,因為大部分的失事潛艇都“躺”在大洋深處5000米以下。但仍有人認為,隨著海底核反應堆和核導彈的數量增多,污染世界大洋的可能性在不斷升高。
總的來説,今年發生的這兩起核潛艇碰撞事故的危害並不嚴重。但問題在於,我們不是每次都能如此幸運。特別是當潛艇發生事故時,官兵的理論水平和實際訓練水平才是能否規避風險的決定性因素。
從這個角度看,積極預防是根本,保證潛艇設備處於良好狀態是前提,而潛艇長指揮能力和自救訓練則是化險為夷的“關鍵”。
責編:李永超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