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友松
本文摘自:《我與李宗仁極不尋常的最後三年》 胡友松/口述 九州出版社/出版
2008年11月25日,胡友松在臺兒莊病逝,享年69歲。臨終前她回憶與李宗仁難以忘卻的婚戀往事:“在我一生中最有意義的事情是1966年7月26日,我與民國政府代總統李宗仁正式結婚。從那一刻起,我的命運便同李宗仁聯絡在一起。那年,我27歲,李宗仁76歲。”
見面“紅包”300元
1959年,我從北京第三護士學校畢業,分配到北京結核醫院工作,又轉到積水潭醫院。期間,曾經有過兩次無疾而終的愛情。之後,在下放到農村巡迴醫療一段時間後,最終到了復興醫院。
一次我和醫院裏的其他幾位醫生一道被邀請去參加國務院一個部委的聯歡晚會,就在這次聯歡會上我無意之中遇到以前認識的張成仁先生,他是上海很有名氣的記者和翻譯家。
由於彼此都熟悉,所以,我們每次一見面,我就會把單位裏的一些事情以閒聊的方式告訴他。有一次,我請他幫忙換個工作,因為我對自己幹的這一行實在是感到厭倦了。張成仁很熱心地對我説,他在北京的政界也有些朋友,有機會一定幫我多詢問一下。看從哪個方面入手能夠辦成。我很感激。
早在1966年的6月初的一天,張成仁碰到了老朋友程思遠。兩個人漸漸談到了回國以後的李宗仁。程思遠説李宗仁在最近一段時間裏一個人生活很不便,情緒也十分低沉。張成仁不解地問是怎麼一回事,程思遠説是由於李宗仁的夫人郭德潔在跟著他回國後,不幸患乳腺癌去世了,李宗仁感到很孤獨,也很苦悶。作為跟隨李宗仁多年的老部下,程思遠最了解他,想私下先物色一下,給李宗仁找個伴兒,來照顧他晚年的生活。張成仁就推薦了我,他説我如何如何合適什麼的。
張成仁找我要了一張近期的照片,説是介紹工作的時候要用。也就是説,最初張成仁把我介紹給李宗仁之前,並沒有直接講明他們的真實目的,而是首先問我想不想換個工作。我一聽這個消息,當然覺得是個好事了。好像是在一個週末的下午,已經到了正常的下班時間,張成仁打來了一個電話,他在電話裏首先問我知道不知道一個叫做程思遠的人,我想到他説的是不是那個李宗仁的秘書程思遠啊,於是,就脫口而出説知道這個人,但對方並不認識我。張成仁聽了,笑了起來,在電話裏對我説,等一會兒就和程思遠一起來醫院接我,就帶我去見一個大人物。我聽了,更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平時張成仁是從來不會開玩笑的呀!今天怎麼這樣的反常呀!
我站在醫院的大門口等著,不大一會兒,一輛灰藍色的伏爾加牌轎車慢慢停在我的身邊。張成仁搖下車窗探出頭,笑吟吟地讓我快上車。我坐進轎車後,坐在後排的張成仁指著前排的一個身材精瘦的中年人,向我介紹説他就是程思遠。程思遠微笑著轉過頭,我也對著程思遠禮貌性地點了點頭。張成仁看著我有些迷惑的表情,故作神秘地對我説要帶我去見一個人,也許會對我調動工作有好處。
在路上,我靜靜地聽著張成仁和程思遠在隨意地説著話,但話題的內容我也聽不懂。所以,也沒有插上一句話。轎車拐進了一條狹窄的小路,在門牌“西總布衚同5號”的門口停了下來。這時候,張成仁對我説,你知道今天我帶你見的大人物是誰嗎?我自然是不解地搖了搖頭。張成仁説這個大人物是李宗仁先生,我聽了並沒有感到太吃驚,只是下意識地重復了一句,因為我在鄉下的時候聽村裏的高音喇叭播放過有關他回國的報道,但為什麼要帶我來見這位和自己一點關係都沒有的大人物呢?我只是感到困惑。
我們三個人已經穿過小院子,來到客廳裏。在我面前出現的是一個比程思遠還要清瘦的老人,一看他明顯的五官特徵,尤其是那突起的顴骨,就知道是個南方人。我心裏想這大概就是讓我見的李宗仁吧。果不其然,程思遠快步走上前來,對我介紹説這就是李先生,又對李宗仁説我是小胡姑娘。李宗仁微笑著操著一口濃厚的地方口音請我們坐,我也不知道他是廣西人,更聽不太明白他的話,只是看著他的手勢,才明白其中的意思。我們坐下來後,我在李宗仁和張成仁互相寒暄時禁不住偷偷打量了這位大名鼎鼎的大人物,當時的李宗仁頭髮已經花白,看上去年過花甲,他上身穿著一件深色的尼龍衫,下面穿著顏色較淺的好像是亞麻做成的褲子,雖然他坐下來以後人就顯得更加矮小,但精神和氣色倒還不錯。我從他的言談舉止之中,明顯地看出來他有常人所不可能具備的獨特個性,顯示出一副威武的將軍氣概。我心裏想,大人物畢竟是大人物,儘管他外表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只要一和他接觸,那種完全不同的感覺就會不自覺地撲面而來。
我親眼見到的李宗仁,雖然已經是76歲的老人,但外表氣色很不錯,腰不彎,背不駝,説話聲音很響亮。這個大人物雖然不是我在電影和圖書中看到和想象當中的那種濃眉大眼、高大威猛的英雄形象,但渾身上下卻不經意地展示出一種凜然正氣的軍人氣質,同時又不失儒雅和善。據説他在指揮臺兒莊戰役時,日軍的流彈曾經擊傷了他五顆牙齒,後來還做過胃、膽切除的大手術,但仿佛這一切都絲毫沒有損傷過他的健康。此時他在我的面前非常健談,還很直白地發表對事物的看法和個人的一些意見,我心裏感覺到他是一個很真誠、很實在,也不甘寂寞的好老頭兒。這就是李宗仁給我留下的最初印象。
更多歷史新聞: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