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會遺忘和輕視 藥品安全要杜絕"鑼鼓效應" |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06日 15:50 來源:大眾日報
大眾日報消息:
又一起藥品安全事故浮出水。上海華源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華源生物藥業有限公司生産的克林黴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又稱欣弗)出現了嚴重不良反應事件。國家藥監局責成安徽藥監局立即採取緊急控制措施,防止該藥品不良事件的蔓延和重復發生。目前,除發出協查函外,藥監部門已經責令企業暫停該産品的生産、銷售和使用。
出了人命關天的不良反應,才引起人們對藥品質量的密切關注;人員傷亡了,藥品質量問題才浮出水面,藥品質量監管部門才亡羊補牢,挽救“藥品不良後遺症”。
人們深信,這種補救措施能夠遏制事態進一步發展。於是,公眾眼光都投向了“不良藥品追查”、“事件進程和人員傷亡”。儘管有關責任人會受到行政批評,可是,這種由事故引發的沉痛教訓卻會被行政批評掩蓋,容易在熱鬧中受到遺忘和輕視。
《藥品生産質量管理規範》、《藥品檢驗工作程序》、《藥品質量監管規定》等都有明文規定,企業和藥監局應嚴格履行“質量至上”的原則,可在“利潤第一”的原則下,監管很容易發生“一藥多名”、“權藥交易”、先批後檢、重審批輕監管、以審批代監管等問題。誰是“問題藥品”的責任主體?是唯利是圖的企業,更是“藥監部門睡大覺”的“藥監黑洞”!
這就是“監管鑼鼓效應”,藥監局、藥廠、衛生部門行政長官等該到場的都到場了,大家圍繞藥檢的重要性、前瞻性和必要性論述交流,可就是很難見到“藥檢程序”這個“質量主角”粉墨登場。“藥品質量監管”這齣戲,終成為只有鑼鼓而沒有主角的失敗演出。
藥品監管不能成為“馬後炮”。監管部門要有忠於人民健康的“看家護院意識”,有“看人不看錢”的職業稟性,更有“認藥不認人”的職業操守。如果陷入利益作祟和審批迷戀的怪圈,監管義務物化、虛化和淡化,藥品不出問題,那才叫一個怪呢?
如果我們的藥品監管部門能多一些“雷霆風度”,少一些利益的追求;多一些服務為民,少一些物欲本位,藥品安全就不會出現現在的“鑼鼓效應”。(耿銀平)
責編:孫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