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28日 09:05 來源:
畢業後能留在省城工作,是許多大學畢業生最大的願望。然而,新疆克拉瑪依市卻有不少未就業大學生主動放棄了去省城烏魯木齊工作的機會———
376名待業大學生為何不願省城就業
事件376人符合條件僅81人報名
前不久,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舉行了一場招聘會,150家事業單位提供了673個就業崗位公開招聘工作人員。克拉瑪依市有符合條件的畢業生376人,然而,得知這一消息後,這些未就業畢業生中竟然很少有人願意前去應聘。通過克拉瑪依市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苦口婆心做工作,也僅僅有81人報了名。
烏魯木齊市此次招聘原本只面向烏魯木齊市和昌吉市,經克拉瑪依市人才勞動力交流中心的積極爭取,烏魯木齊市人才服務中心才同意克拉瑪依市符合條件的未就業本科以上畢業生應聘。克拉瑪依市的畢業生在本地報名並參加初審,考試合格被烏魯木齊有關單位錄用後,將與烏魯木齊市畢業生享受同等待遇。
為了給這些畢業生提供方便,克拉瑪依市政府承諾,畢業生參加此次招聘考試的報名費、組織考生應對考試集訓的培訓費全部由政府承擔;考前相關事宜均由市人才中心幫助考生辦理。而在烏魯木齊和昌吉,相關費用和考前事宜全由考生個人負責。報名時間到了,市人才中心工作人員根據全市考生檔案資料,篩選出了符合報考條件的376位未就業畢業生,並通過給畢業生發送短信、逐個打電話等方式告知考試詳細情況。
接到通知後前來領取報名錶和考試簡章的畢業生超過了200人。然而前往確認報名的僅有29人。許多畢業生在電話中聽説要在烏魯木齊就業,紛紛拒絕。為什麼首府烏魯木齊的就業崗位無法吸引克拉瑪依市的畢業生呢?
原因錯誤觀念成就業“絆腳石”
面對克拉瑪依市有如此多的未就業畢業生不願去烏魯木齊就業的情況,該市人才中心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負責人分析説,一是家長不支持,他們希望孩子留在克拉瑪依;二是考生自身就業觀念沒有轉變,寧願盲目等待也不肯去外地就業,哪怕是去烏魯木齊。
這位負責人説,這種錯誤觀念對大學畢業生就業來説,是一個很大的障礙,必須改變。此次的招考對象將成為自治區相關事業單位的正式員工,其崗位性質、工資待遇、社會福利等均與烏魯木齊本地考生及克拉瑪依事業單位相同,一經錄用將屬長期性工作,穩定性很好。而克拉瑪依市城市規模有限,部分通用專業崗位飽和。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家長之所以不支持孩子到外地去就業,是擔心外面的工作待遇沒有克拉瑪依高,各種條件沒有這裡好。一位家長不支持孩子去外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克拉瑪依的物質條件太優越了,孩子從小在這裡生活已經習慣了,擔心孩子日後將要面臨生存、生活壓力,所以不如放在身邊放心。
據了解,長期以來,克拉瑪依市民以石油石化等國有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為主體,他們的收入主要依據崗位、工齡的不同而有差別,這種差別並不懸殊。這就使大多數克拉瑪依孩子對貧富差別帶來的種種心理、情感缺乏體驗,所以擔心出去工作後,待遇會下降。
觀點家庭教育觀亟待走出誤區
克拉瑪依市未就業畢業生寧願盲目等待也不願去烏魯木齊等外地就業的現象在當地引起了強烈反響,也引發了人們對就業觀念和家庭教育的種種思考。
一位市民説,克拉瑪依的許多父母太溺愛子女了,什麼都為他們想好、準備好,導致孩子養成了依賴父母的習慣,沒有自己的主見和獨立性,只會順著父母鋪好的路走下去。加上生活環境的優越,使得許多本地畢業生少了一份吃苦的覺悟,少了一份“闖”勁。在有些父母的眼裏,大學畢業後的孩子是受過“精英教育”的天之驕子,自己一輩子吃了沒文憑、沒文化的虧,因此,孩子回克拉瑪依後自然不能幹普通工作,也就有了非石油、石化單位的工作不是“工作”的錯誤認識;還有些父母,即使孩子已經長大成人了,但就是不放心,覺得孩子還是在身邊好,在外地工作太累、太苦,在這樣的心態下,就算孩子在外地找了個好工作,做父母的也要極力將孩子拽回來!
克拉瑪依市未就業畢業生這種寧願盲目等待也不願去外地就業的現象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一位姓劉的市民告訴記者,眼下最重要的就是要對這些待業者進行培訓,向他們介紹就業形勢,以及就業新觀念,幫助他們轉變觀念,克服心理和精神層面遇到的困難,樹立起信心。要教育他們轉變觀念,要目光遠大,放眼未來,從自我發展考慮,走出家鄉,去外面尋找就業機會,不要在盲目等待中消耗光陰。還有的市民認為,有關部門應加大對家長的培訓力度,轉變觀念,支持自己的孩子到外面去工作!
■本報記者 蔣夫爾
《中國教育報》2007年1月26日第2版
責編:楊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