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我們該如何看待高考“狀元”
移動用戶
聯通用戶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6月28日 14:28 來源:南方日報
專題:2006體驗高考

    南方日報消息:昨天傍晚,全省今年的高考成績開始正式發佈。像往年一樣,總分以及各單項學科的“狀元”同時紛紛問世。在全省總共14個“狀元”中,廣州的學校佔了9個,難得的是,深圳一家民辦學校也大放異彩,“搶”得一席。

    高考“狀元”新鮮出爐了,如何看待,是一個老問題。年年歲歲花相似。既然仍有“看點”,就不妨繼續來看。應當説,誰能夠成為高考狀元,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今天的人們喜歡把高考類比為科舉——“狀元”一詞就是從那兒搬過來的,從前的科舉狀元就有這樣的偶然性。比如説,朱元璋頭天夜裏夢到了釘子,第二天就把丁顯從後面提上來欽點成了狀元,釘、丁諧音,合他的夢兆;慈禧太后因為那年天下大旱,就把名字裏水分充足的劉春霖從第四名擢為狀元,諸如此類。但是能夠進入殿試這道程序,還是有由能力、水平所決定的必然性。高考也是這樣,一名考生,不論是“狀元”,還是取得了躋身“第一集團”的分數,一定有其實力的因素在內。

    我們該如何看待高考“狀元”呢?讓他們成為無孔不入的商家的廣告代言人?穿一些怪裏怪氣的衣服在倣古的“文化”活動中充當道具?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內樹碑立傳,試圖在形式上承繼科舉的衣缽或香火?此前,人們已經這麼幹過,今後也許還會弄出不少花樣。把高考“狀元”神化,不遺餘力地深挖細掘,以“狀元”們的舉手投足為後來者的“標準”樣板,或者利用他們進行炒作,乃至大肆張揚本校或本地“政績”,都不是理性對待高考“狀元”的態度。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今年摘得5個“狀元”,其校長説得好,一個學校“狀元”的多少,並不是辦學水平的檢驗標準。

    高考“狀元”既然憑藉實力取勝,毫無疑問,每個“狀元”都會有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那麼,他們的價值似乎應該是現身説法,給落榜的學子、給明年將要高考的學子、給關心他們的人以一定的啟發和感悟,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一定要講清楚前提:“狀元”們的經驗,是他們各自的經驗,其導向意義只是宏觀的,僅供參考。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的具體條件千差萬別,不能以“狀元”們的是非為是非。如果一味機械地模倣,東施效顰,看人家生病時皺著眉頭、按著心口,也跟著學,最後只能是落得邯鄲學步的結果,不知所措,反而迷失了自己的原有方向。

    高考“狀元”是在高考過程中的成功者,不意味著今後的人生道路必然成功。當年某個大學轟動全國的少年班中還招收了不少“神童”呢,如今大抵也都成了過眼雲煙。為了某種目的,大肆渲染考生的一時一事,對考生本人也不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成為高考“狀元”,既可以説是十年寒窗的一朝迸發,累積而致;也可以説是一種“瞬時”現象,過了這個時期,就變得毫無意義,因為高考的成功畢竟還只是成為人才的起步。這一點,倒與科舉中了狀元即意味著仕途大門洞開,還是有著本質區別的。我們知道,即便那些正牌的科舉狀元,終其一生而碌碌無為的也比比皆是。

    為了減少對高考“狀元”的報道,北京考試部門今年採取嚴密措施,在各個環節制訂保密協議,不向外界透露任何有關高考第一名的信息。有關負責人説,今年北京高考無狀元。但是,北京市文理科第一名的信息還是從各自母校以不同的方式透露出來。這就可見,從國人心目中淡化高考“狀元”這個觀念,在短時間不大可能辦到,關鍵還是要正確引導。

責編:孫帥

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