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寒冬。
透過最近地産巨頭閃爍其辭的言論,以及坊間七嘴八舌的熱議,這樣的結論似乎並不為過。
曾幾何時,地産簡直成了“誘惑”的代名詞。2007年,至少有兩位著名企業家在對《英才》記者形容自己堅持主業、抗拒誘惑的時候,提到了“拒做地産”。
而自2007年12月以來,“拐點論”通過萬科董事長王石的嘴不斷被放大,直至今天整個房地産業都籠罩著“風雨欲來風滿樓”的氛圍。以一個企業家尤其是民營企業家的言論,能夠對整個行業産生影響,並不多見。誠如萬通地産董事長馮侖所言,“這次討論很有意思,政府部門不怎麼發表意見。以往是倒過來的,政府部門出臺一些政策以後,地産企業才開始説。”
最令人納罕的還在後面,在《英才》記者就房地産業的“拐點”或曰“寒冬”進行調查的過程中,很少有人對此表示擔心或憂慮未來。哪怕是稍具實力的企業,也樂意把“拐點”看作“理性的回歸”,把“寒冬”視為“洗牌的機遇”。當然,這跟他們提前為自己儲備了土地、資金等的“糧草”不無關係,但其所表現出的不懼嚴寒的精神狀態,則更令人吃驚。
回顧上世紀90年代房地産業第一次遭遇嚴厲調控時“聞寒冬而色變”的情景,不由得讓人會略有擔心:難道,過了“8年好日子”,地産商就可以強大到藐視一切的地步嗎?這一點,王石經常談起的一個問題倒是頗具現實意義,中國房地産業的集中度還遠遠不夠,即便是“&&大哥”萬科,所佔份額也不過1.4%──這與其他行業的龍頭企業能佔到10%甚至更高的份額相比,簡直不值一提。如此分散的格局,即令萬科也不過是“瘸子裏的將軍”,如果“寒冬”不幸持續很久,能否熬過去還真的很難説。
不過,王石並不只是説説而已,2007年銷售額剛剛突破500億的萬科,還在真刀實槍地引領著“降價”的風潮。在短期內,萬科還迅速在眾多城市推出降價的措施,相信也會對多個城市的預期造成影響,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
如此看來,儘管人們對“王石賣拐”褒貶不一,但萬科“領降”,則讓人們更樂意接受。萬科“領降”,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認為是其在利用自己的影響力“清理門戶”──在某種程度上就像當年的“國美價格屠夫”一樣。
國人對於高房價的焦慮,已經持續了幾年,所以國人才有“盼望寒冬”的願望。如果萬科能夠盡己所能帶動房價調整至“理性狀態”,自然是件好事。
而按照王石的説法,自己由“登山客”轉身“賣拐者”的理由,也是急於給同行提個醒。但是,他面對的是個在好年景裏“作秀”盛行的群體。這個集體浮躁的行業,會有多少人能夠撐過這一輪調整?
這一次,輪到地産商集體焦慮了。能讓他們擺脫浮躁、回歸理性,能讓整個行業健康而規範,更是件好事。(文|張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