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1月19日消息 “將來出臺的《工資條例》,與工資增長不必然互為條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工資司司長邱小平17日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旨在解決一線職工工資偏低、工資增長緩慢、遭遇欠薪及支付機制的《工資條例》正在起草中,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作為&&單位,與包括全國總工會、中國企聯等社團組織在內的十多個國家部委,聯合組建起立法小組,前期的立法調研已經完成,目前正在為草案的成型緊鑼密鼓。
漲工資政府不搞“一言堂”
邱小平所在的工資司與政策法規司,同為起草《工資條例》草案的核心業務部門,理解公眾對於《工資條例》的期待,但是,就大家認為的“條例即出臺,工資可望漲”的説法,邱小平直言“大家的理解可能有偏差、不準確”。
“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單靠某一部法規很難奏效。”邱小平表示,在中國已基本確立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多數是通過勞動市場建立雙向勞動關係,企業對工資的分配多數通過市場完成,“中國不能再回到計劃體制下,企業職工工資的增長不能再由政府搞一刀切”。
文躍然是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多年來,他一直關注工資問題。通過對相關數據的研究發現,過去20年,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主要是靠工資虧損,即建立在節約工資成本的基礎上,從1990年到2005年,中國勞動報酬佔GDP的比例下降了12個百分點。特別是今年以來,物價上漲幅度之大,給人直觀的感受是,即使工資在漲,收入並不見漲。
“中國過去11年間的工資總額,在GDP中所佔比重從17.28%下降到12.16%,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減少了將近1/3。”文躍然説,這是很不正常的,以珠三角為例,我們的生産率相當於美國的17%,但是工資水平只相當於美國的6.67%。
由於勞動力價值長期被低估,造成了利潤擠壓工資、低工資現象的普遍存在,發展到今年,網絡上不斷有人提出,在物價上漲的背景下,政府對漲工資問題不能無動於衷。
“其實我們一直在通過多種調控手段來增加職工的工資收入。”邱小平介紹,為促進職工工資水平,勞動保障部門曾督促各地,要及時調整最低工資標準,並積極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但是,從目前反饋的信息來看,雙方在協商過程中,現有法律對各自的權責界定不夠明確,這次出臺的《工資條例》,重點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要形成工資協商共決制。
相關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