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世界週刊]>>
專題:香港回歸十週年
CCTV.com消息(世界週刊6月24日播出):點擊觀看視頻〉〉〉
香港回歸十週年,國際輿論説變化。慰安婦之怒引眾怒。世界週刊本期點睛繼續薈萃精彩評論。
相信很多人知道,香港在反腐敗方面有非常成功有效的做法,值得內地借鑒。但我們今天的話題不談香港的廉政公署,而是著重説説香港回歸這10年的變與不變。
下週日,7月1號,就是香港回歸10週年的日子。
1997年的時候,我在香港參加了回歸的直播報道。
十年以後,香港到底變了沒有?又成了海外媒體熱議的話題。
《國際先驅論壇報》仔細地屢了一下,發現香港變的地方不少,比如“皇家”兩個字很少見了,像皇家警察改成了香港警察,但只有一個例外,那就是“香港遊艇俱樂部”依然保持“皇家”的稱號。
另外,英國女王的生日不再是節日,取而代之的是十一國慶節和七一香港回歸紀念日。以前紅色的英國郵政信箱也變成了綠色的香港郵政信箱。
但也有許多沒有變的地方,比如香港在很多國際組織中保持了自己的位置,比如世界貿易組織,世界海關組織,和亞太經合組織等。香港的車輛仍然延續英聯邦的傳統,靠左行。人們還在玩著賭馬,不過互聯網的博采業也挺興盛。
大屏幕上這位是末代港督彭定康,這位曾經的“麻煩製造者”後來出任歐盟外交事務委員,現任牛津大學校長,與中國有很多的交往。也許許多人還記得他當年依依不捨離開香港的情景,那麼,他對現在的香港是怎麼看的呢?最近他發表文章説,香港比任何時候都充滿自信和活力。但是污染問題開始嚴重,他認為這可能會影響到國際投資。
美國《時代》週刊亞洲版本月發表封面文章《香港的未來:晴天,有雲》。文章説,《財富》雜誌曾預言回歸令香港死亡,但回歸併沒有令香港死亡。“作為一個興旺的中國的一部分,這幾乎保證它可以永遠繁榮。”不過,《時代》週刊指出,香港到了一個該為它的未來重新定位的時候了,處理好與內地之間既合作又競爭的關係是影響香港未來發展的關鍵因素。
《亞洲時報》有一則評論叫《香港十年的繼續》。文章説,一國兩制使香港保持了平穩發展。而香港和內地的聯絡也越來越緊密。
比如,現在有50萬香港人在內地工作,這幾乎和香港移民海外的人一樣多。香港人的身份認同發生了變化。根據香港大學的一份研究報告,10年前香港回歸的時候,大多數中學生認為他們首先是香港人,其次是中國人。而如今大多數人首先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其次是香港人。港幣和人民幣的地位發生了變化。隨著人民幣升值,港幣價格第一次低於人民幣,人民幣在香港越來越受歡迎。美世投資諮詢公司的調查説,香港的地價高了。去年香港島山頂一塊地皮,每平米38萬港幣,世界最貴。
這不由得讓我想起舒乙先生寫過的一篇文章,説香港有一顆最貴的樹,那就是位於灣仔和金鐘交界的大榕樹。當時為了保護這棵樹造了一個直徑18米,深10米的大花盆,花了2389萬港幣。如今,這棵樹還是那麼鬱鬱蔥蔥,而在樹底下,已經修建了最豪華的商場。樹如其人。英國《觀察家報》認為,儘管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禽流感和非典,香港人那種“敢想敢拼”、積極向上的奮鬥精神10年來一直沒有改變。
《美國有線新聞網》注意到了香港的另一種回歸。那就是,97年的時候,一些香港人因為對香港的未來沒有信心而移民國外。如今許多人返回了香港。他們説:不變的香港確實是我家。
慰安婦之怒
下週二,也就是26號,美國國會將討論一份有關“慰安婦”的議案。這份議案要求日本政府承認“慰安婦”問題,並就此道歉,承擔相關的歷史責任。由於眾議員聯署人數已經超過四分之一,這份議案通過的可能性加大。就在美國國會確定討論日程之後兩天,6月15號,日本右翼在美國的《華盛頓郵報》刊登整版的廣告,否認日本強徵慰安婦的歷史。廣告打出“真相”兩個大字,號稱“要與美國人民分享真相”。廣告説,“沒有歷史文件顯示,日軍曾違反婦女意志,強迫她們成為慰安婦”“慰安婦是註冊的娼妓,在當時是普遍現象”。廣告還聲稱,許多“慰安婦”“掙錢比日本軍官還多,甚至比將軍還多”。
這則廣告一推出,立即招來了眾怒。馬來西亞的華文報紙《當今大馬》説,看來日本很難進行真正的悔改。
曾被迫充當日軍“慰安婦”的澳大利亞婦女奧赫恩斥責這則廣告“駭人聽聞”。已經84歲高齡的奧赫恩説,日本右翼的做法又勾起了她當年的痛苦回憶。
奧赫恩只是二戰期間被日軍強徵的20萬“慰安婦”之一。資料顯示,在20萬性奴隸中年齡最小的只有十二歲。韓國的《朝鮮日報》指出了日本右翼刊登這則廣告的用意,那就是阻撓美國國會通過譴責日本政府的議案,因為廣告上説“慰安婦問題……可能會給美日友誼帶來負面影響”。不過在《朝日新聞》看來,這版廣告起了反作用,因為本來對“慰安婦”決議案有所保留的美國議員們也認為,“是該通過決議的時候了”。
韓國《東亞日報》也認為,這則廣告在美國“犯了眾怒”。因為為了表明其合法性,廣告中提到,1945年日本投降後,美國佔領軍曾向日本政府提出設立“慰安所”。這讓一向重視國家形象的美國政府官員和議員們大為惱火,就連和日本右翼一向關係很好的美國副總統切尼也公開表示了反感。
説到這兒,您可能會有這麼個疑問,日美關係不是很好嗎,為什麼美國國會會出現這麼個議案呢?這就不得不提到該議案的發起人本田邁克。本田是來自加利福尼亞州的民主黨眾議員。加州亞裔人口多,代言本選區選民的關切本來就是議員的本職工作。再加上本田本人在二戰中受日本牽連使他對日本的侵略行為極其反感。二戰中,在美日開戰後,美國政府強制隔離了在美國的日本人,本田和他家人也因此被帶到科羅拉多州的一個“收容所”,度過了一段艱難的時光,這使他對“慰安婦”等戰爭受害者心生同情。他説,“那些可憐的女人們在一天天老去,時間不等人。”
《亞洲時報》注意到,現在世界各國紛紛換上戰後出生的領導人。這些領導人往往不拘泥于過去,願意面向未來。可是,日本右翼勢力卻不斷否認歷史,和當前的國際潮流格格不入。所以“慰安婦之怒”,不僅是“歷史之怒”,更是“未來之怒”。已經去世的韓國慰安婦鄭淑恩説過這麼一段話,我們根本不想談論痛苦的過去,因為那就是噩夢,我們只是希望討還歷史一個公道,這樣我們將來才能得到安息。
責編:王麗華